芭蕉睡鵝圖

芭蕉睡鵝圖

《芭蕉睡鵝圖》是中國清代畫家李鱓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青島市博物館。 《芭蕉睡鵝圖軸》,是李鮮53歲時創作的一幅作品。此圖由芭蕉、睡鵝、土坡三個部分組成。取材簡單而畫面豐滿,雖信手揮灑,然墨繩有則,既掌握形態於法度之中,又寄豪情於筆墨之外。睡鵝用筆簡練,形態逼真,轉頸曲身,嘴插羽內,顯出酣睡正濃的神情。土坡則以粗筆重墨潑出,與芭蕉、白鵝相映。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芭蕉睡鵝圖 芭蕉睡鵝圖

畫面僅寫土坡上睡鵝一隻,背後出芭蕉數葉。白鵝顯得潔白如玉;鵝足和鵝頭施朱磲色。  

自題:“轉頸蕉陰下,苔痕映掌紅,比鄰不成惱,酣睡自春風。乾隆三年八月將去稷門下唱此遣興。李鱓”。  

鈐白文印“李鱓”。  

創作背景

此畫為傳世品,乾隆二年(1738)作,作者時年53歲。   由圖中自題可知,此圖為作者臨行前的遣興之作。

藝術鑑賞

構圖

此幅畫面構圖簡潔,只有寫上坡上一隻睡鵝,背後有芭蕉樹數葉,儘管畫幅所攝取景物甚少,但整個畫幅構圖卻充實飽滿,這與作者匠心獨具構思有關。  

技法

《芭蕉睡鵝圖》局部 《芭蕉睡鵝圖》局部

睡鵝用筆簡潔,形態逼真,轉頸曲身,嘴插翅間,畫出酣睡正濃的神情。白鵝羽毛全用雙勾畫成,取其大意,用筆簡練,寥寥數筆,勾勒而成。其勾線較淡,微染赭色,再敷白粉,使白鵝顯得潔白如玉。鵝足和鵝頭以朱棕石填染,其白鵝造型嚴整,筆致工細:這是設色上的獨到之處。芭蕉乾枝高大,幾乎占有畫面三分之一強。畫法亦用雙勾法,勾線草率,如作草書,顯得有些衰頹,染色又濃淡不一,也是隨意而施。坡地用粗筆道掃出,潑墨淋漓,頗似雨後含有濕潤之氣。綜觀此畫,在表現手法上,畫家將寫意與寫形、沒骨與勾勒、工謹與粗放,和諧地統一到圖畫之中。顯而易見,畫家善用不同技法刻畫各種物象,且能達到細緻人微,各盡其妙的程度,達到悅人心目的境界。這不僅與畫家對自然深入觀察有關,也與畫家的深厚功底不可分。上方空白處濃墨題詩,正好與坡地上下遙相呼應,把綠蕉葉和白鵝映襯出來,突出了主題。此畫的題詩作用有二:其一,對整個畫面起到平衡作用,使整個畫面充實飽滿,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其二,此題詩,充實此畫面內容,對此畫的鑑賞有啟導作用。同時,參差錯落的行書,寫滿畫面,於質實中見空靈。這幅也是作者“真性情”的渲泄,不泥古人,我用我法,有感而發,以情動人,這是“揚州八怪”畫風的長處。  

名家點評

長春師範學院美術教授王子林:物象造型簡練、形態逼真,用筆自然、流暢,使雨中芭蕉、睡鵝表現得淋漓盡致,自得元人之韻味,有石濤、徐渭之風格特徵。  

作者簡介

李鱓(1686—1762),清代畫家。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苦李、中羊氏、木頭老子等。江蘇興化人。康熙舉人,以畫人宮廷為內廷供奉,後任滕縣知縣:為政清簡,因得罪上司被罷官,居鄉里,常往揚州賣畫,“揚州八怪”之一。善畫花鳥、蟲草、蔬果、曾在宮中從蔣廷錫學花卉,旋師高其佩,由工致而人寫意,義取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濤,遂自成一格。作畫題材比前人更為廣泛,技法方面,喜用破筆潑墨塑造形象,行筆作旋動之勢,形象富動感,線條富有韻律之美,筆墨豪放不拘繩墨。他又能書善詩,存世畫跡有《風荷圖》、《墨松圖》、《松藤圖》、《墨筆花卉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