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集(漢日對照)》由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芥川龍之介 譯者:蔡鳴雁
芥川龍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在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150餘篇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醜惡現象,文筆冷峻,語言簡潔有力,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蜘蛛之絲》等已然成為世界性的經典之作。蔡鳴雁,1975年1月生,山東蓬萊人,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專業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喜歡翻譯,尤以翻譯日本文學作品見長。譯有《三月的邀請函》《湯島之戀》《愛哭鬼小隼》等作品。
媒體推薦
芥川龍之介復活了自然主義文學時期以來日本近代小說所失去的浪漫主義,而且拓展了日本近代小說的傳統。芥川龍之介有意識地創造了一種文體——不是司空見慣的文體,而是消除了庸俗味的藝術性文體。
——中村真一郎(日本文學評論家)
圖書目錄
父/父親
酒蟲/酒蟲
毛利先生/毛利先生
沼地/沼地
疑惑/疑惑
秋/秋
黑衣聖母/黑衣聖母
或敲打の秸/一個復仇的故事
南京の基督/南京的基督
拾児/棄兒
序言
盛極將衰、此消彼長,中國《易經》的學說某種意義上同樣適用於日本文學思潮的推進和文學流派的更迭。20世紀初,倡導“理想主義、人道主義”的“白樺派”在輝煌之後漸漸開始被質疑流於理想主義的主觀與空泛。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芥川龍之介、菊池寬等作家為代表的“新思潮派”開始登上日本文學史的舞台。他們大張旗鼓地倡導自我,將冷靜而理性的目光投向現實的人生,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人性.主題鮮明、注重技巧。
芥川龍之介(1892—1927)出生於東京一個商人家庭,其出生九個月時,母親精神失常並終老未愈。因此,芥川自幼便被寄養於舅父家中,以養子的身份長大成人。芥川養父芥川道章是母親的兄長,時任東京府的土木科長。芥川家是大家族,世代擔任江戶城的茶會吏一職,其家族作風嚴厲但博學多識,具有濃重的文人氣息。芥川家乃延續十幾代的士族,門風高尚,子弟均修習文學、演藝、美術等藝術科目。芥川全家皆諳遊藝(茶道、插花、舞蹈、音樂等的總稱),道章擅南畫、俳句,愛盆栽,芥川的養父母及姨媽都愛好文學。在家庭濃厚的古典氛圍薰陶之下,芥川自幼熟讀漢日各類書籍並開始逐漸顯露其非凡的文學才華。芥川的文學愛好自然不會遭受喜愛文學的家人阻撓,但其不幸的初戀卻因受到養父母的強烈反對抱憾終止。1927年,芥川龍之介因“恍惚的不安”自殺,日本文學界一顆獨放異彩的明星就此隕落,令人徒然扼腕。芥川天資聰穎,而他的成長經歷使其涉獵廣泛、博學多才卻又多愁善感,在日本文壇負有“鬼才”盛名。縱觀其短短十幾年的文學創作生涯,留下了149篇小說、66篇隨筆、55篇小品文及諸多評論、遊記、札記、和歌等作品。
1913年,芥川龍之介的處女作《老年》發表,卻並未在日本文學界引起波瀾,直至1915年,《羅生門》這篇短篇小說問世之後開始受到日本文壇的矚目,其後的短篇小說《鼻》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賞,芥川藉此正式步入日本文壇。芥川的作品題材廣泛、文筆細膩華麗、文章立意獨特、構思縝密,雖有刻意雕琢之嫌,卻能引起讀者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反思。芥川龍之介幼年廣泛涉獵漢日古典書籍,熟諳中日兩國的傳統文化,而其大學期間的主攻專業卻選擇了英文,他倡導藝術至上卻不得不因現實的窘迫而苦惱。其廣博的知識、東西方文化思想對他的影響均在他日後的作品中有所反應,一如他矛盾重重卻又豐富多彩的人生。
芥川龍之介的作家生涯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芥川早期的作品(1916—1920)多以歷史小說題材為主。出於知識分子的驕傲,芥川抗拒自我告白式的寫作方式,轉而將目光投向歷史題材。芥川自幼博覽漢日古典書籍,他熟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聊齋志異》《水滸傳》《三國志》《琵琶行》,芥川同樣熟諳日本古典,如《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十訓抄》,等等。芥川的小說很多取材於這些古典作品,比如《羅生門》《杜子春》《黃粱夢》,等等。本書收錄的《酒蟲》即取材於《聊齋志異》。芥川的歷史題材小說絕不僅僅是歷史典故的演繹和歷史人物的翻拍,其真正的著眼點在於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其冷峻的筆鋒常常直指人性的醜惡與矛盾,犀利而深刻。他試圖通過歷史故事探索現代人的精神狀態及生命窘態。例如,《酒蟲》中的劉大成,究竟甘願在欲望中沉淪還是選擇藉助外力實現自我的救贖?酒蟲的寓意究竟是什麼?所謂“酒蟲”,到底是主人公的福還是他的孽?而現代人的生命狀態又何嘗不是處於類似的窘迫之中?作品的解讀留待讀者在閱讀中見仁見智。芥川中期的創作(1920—1924)不再單純流連於古典作品,而是開始將目光轉向現實世界,這個時期可以稱之為其從歷史小說到自傳式小說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品很多取材於現實,如《蜜柑》《秋》《將軍》《一塊土》《南京的基督》,等等。本書收錄的短篇小說《秋》描寫了青年知識分子的戀愛,糾纏著情感、欲望與道德層面的矛盾與掙扎。《南京的基督》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中國旅行,被女主人公金花視為救贖的所謂基督實際上是一位企圖賴掉嫖資的無賴記者,小說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美好的願望遭遇現實的醜惡與無情,讀來令人在諷刺中不寒而慄。到了芥川創作的晚期(1925—1927),由於身體每況愈下,數重疾病纏身,加之母親發瘋的陰影一直在他的心裡揮之不去,死亡的陰霾開始逼近芥川的生活與創作。同一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受到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背景的影響,無產階級文學登上歷史舞台,芥川龍之介等人被批評為“資產階級作家”,芥川在文學創作上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方面,他認為應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屬於社會主義,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棄對“精神的自由”的執著追求。在藝術思想上,芥川感受到空前絕後的苦悶與彷徨。這個時期,他的主要作品開始帶上了明顯的自傳傾向,如《少年》《大導信輔的半生》《點鬼簿》《一個傻子的一生》,等等。
芥川龍之介是一個藝術至上主義者,他以嫻熟的手法輕鬆地駕馭各種體裁的作品,收穫了藝術上的成功。而對藝術近乎變態與苛刻的追求也構成了他文學作品的主要題材之一,面對質疑與非難,他在小說《戲作三昧》中給出了明確的答覆,《戲作三昧》的主人公馬琴面對毀譽褒貶時也曾動搖,但他“每當伏案,利害愛憎皆煙消雲散,轉而便能進入戲作三昧的境界”,這也可以看作是芥川龍之介藝術至上主義的宣言。如果說《戲作三昧》中的主人公馬琴痴迷於戲劇創作,達到無我無他的境界,尚屬世人可以理解的範疇,那《地獄變》的主人公、畫師良秀對藝術近乎變態的痴迷與執著則讓人感受到肝膽俱裂般的震撼。為了藝術,良秀放棄親情,背棄人倫與人性,在女兒被活活燒死的瞬間只顧著如痴如醉地埋頭描繪一幅慘絕人寰卻又淒關無雙的曠世傑作。人性、倫理、道德、生命……一切的一切在藝術面前統統變得無足輕重,讀來不禁令人驚心動魄。
對人性“惡”的揭露與鞭笞則是芥川龍之介文學作品的另一主要題材。《鼻》中的老和尚身在佛門,本應“四大皆空”,卻因為長著怪異的鼻子而如芒在背、耿耿於懷.無法超脫自我,人性的自私讓讀者感受到無限的諷刺。其成名作《羅生門》更是將人逼到生死抉擇的極限境地來拷問人性.讓人性的“惡”在極限中無處遁形。通過這些作品,芥川龍之介以冷峻的筆觸揭示了隱藏在人性深處的自私與醜陋、虛妄與軟弱,也讓人深入地思考人性中諸多本該涇渭分明卻曖昧模糊、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比如,自卑與自尊、同情與幸災樂禍、善與惡,等等。芥川試圖通過文學傳達自己對人性的理解。本書中收錄的《秋》《毛利先生》《父親》《疑惑》都屬於這一類的作品。以《疑惑》這篇小說為例。主人公中村玄道的妻子在地震火災中不幸被倒塌的房梁壓住動彈不得,眼見著即將被燒死,面對向自己伸出求生手臂的妻子,中村玄道在施救無果的情況下殘忍地親手將妻子殺死,之後卻不得不長期忍受來自心靈的拷問與苛責。在芥川筆下,善惡往往存在於人的一念之間,往前一步是地獄.退後一步或許就是天堂,而在被逼到極限的情況下,人性卻總是選擇在閃念之間邁向地獄。
作為本書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跟隨著芥川龍之介犀利而冷峻的筆鋒遊走於題材豐富的故事中,感受著複雜的人性在芥川嬉笑怒罵的文字中被逼得無以遁形,於我則心有戚戚焉。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想藉此機會對我的恩師林少華先生致以我的感激之情,先生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引領我走上文學翻譯的道路,讓我在翻譯的苦與樂中收穫著成長的喜悅,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略慰先生的培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