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莖、葉、果柄、小苞片和花萼上均密被星狀毛和短柔毛。枝幹密生星壯毛,在較冷地區,秋末枯萎,來年由宿根再發枝芽。叢生,莖圓柱形,高僅2~5m。葉互生,卵圓狀心形,直徑7~18cm,5~7掌狀分裂,邊緣有鈍齒;葉柄長5~13cm。
花大,直徑約8cm;花柄長5~10cm,近頂端有節;小苞片8~10,線形;花萼鐘形,長約2.5cm,裂片卵形;而冬季氣溫較高之處,高度與直徑數值更高些。大形葉,廣卵形,呈3-5裂,裂片呈三角形,基部心形,葉緣具鈍齒,兩面均被毛。花於枝端葉腋間單生,有白色或初為淡紅後變深紅及大紅重瓣、白重瓣、半白半桃紅重瓣和紅白相間者。單瓣或重瓣,基部與雄蕊柱合生;子房5室。
蒴果扁球形,直徑22.5~3cm,果瓣5,密生淡黃色剛毛或綿毛。種子多數,腎形,背部有長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環境
原產於我國湖南,現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陝西、台灣等地有栽培。
栽培技術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最好。
可栽種於庭院向陽處或水塘邊,平時管理較為粗放,天旱時注意澆水,每年冬季或春季在植株四周開溝施些腐熟的有機肥,施肥後及時澆水、封土。在寒冷地區地栽的植株冬季有些嫩枝會凍死,不必管它,等春季氣溫變暖後就會有新的枝條發出。
為使其加速生長,定植時應施入基肥。幼苗期北方旱季需經常灌水。每年施1一2次液肥、若適當施些磷肥,則花色更加艷麗。花後進行短剪,促發側枝。以增加著花數量。冬季在株叢基部培土防寒,使其安全越冬。
其修剪在花後進行,樹型既可修剪成喬木狀,又可修剪成灌木狀,但無論哪種樹型都要剪去枯枝、弱枝、內膛枝,以保證樹冠內部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木芙蓉也可盆栽,盆土要求疏鬆肥沃,排水透氣性良好,生長季節要有足夠的水分,以滿足生長的需求,冬季移到室內越冬,維持0℃至10℃的溫度,以保證其休眠。
栽培幾年以後的植株,只疏剪枯枝、衰老枝和病蟲枝即可;木芙蓉宜栽植在向陽處,過分蔭蔽則生長緩慢,枝條細長,影響花芽分化。盛夏宜略加遮蔭。秋季孕蕾開花期需充足的光照,如此時光照不足,加之陰雨連綿,易引起落花落蕾。
木芙蓉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分株、壓條和播種四種,以扦插為主。(1)扦插法。秋季花謝之後,剪取當年生粗壯枝條,截成15厘米-20厘米長的段,捆好後冬季進行沙藏。翌年3月中、下旬取出插條,插入露地苗床。當年可長到1米以上,秋季即可移栽定植。(2)分株法。早春萌芽前進行分株,先把叢生母株的枝條保留20厘米、30厘米長短截,然後掘出來劈開,另行栽植,當年秋季即可開花。
主要價值
性狀:葉多捲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狀心形,3~7淺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氣微,味微辛。活體形態:葉互生,卵圓狀心形,直徑7~18cm,5~7掌狀分裂,邊緣有鈍齒;葉柄長5~13cm。
化學成分: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還原糖、粘液質。
性味:性涼,味微辛。
主治功能:清肺涼血,消腫排膿。用於肺熱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結炎、闌尾炎、癰癤膿腫、急性中耳炎、燒傷、燙傷。
採制:夏、秋季採收,曬乾。
驗方:
①治療局部化膿性感染
取木芙蓉葉、花曬乾,研粉過篩,加凡士林調製成1:4軟膏,外敷患處(已潰者敷四周);亦可製成紗條用作瘡口引流。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癤、癰、蜂窩織炎、乳腺炎、深部膿腫等外科感染,早期能消腫、止痛、促進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潰排膿。套用過程中未發現有中毒、局部皮炎或其他併發症。
②治療燙傷
用木芙蓉葉1斤(鮮葉加倍),加凡士林2斤,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為1%,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藥及抗菌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68天。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藥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作用。
③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取芙蓉葉曬乾粉碎,過80號篩,將細粉用雞蛋清調勻,塗於油紙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2次,直至腫消。經治16例,用藥後平均2~3天體溫降至正常,4~6天腫脹消退;並發睪丸炎3例,平均10天治癒。平均住院7.5天。
單方:
1、赤眼腫痛。用木芙蓉葉研為末,水調勻貼太陽穴中“清涼膏”。
2、月經不止。用木芙蓉花、蓮蓬殼,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3、偏墜作痛。用木芙蓉葉、黃櫱各二錢,共研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其痛自止。
4、癰疽腫毒。用木芙蓉葉(研末)、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勻塗患處四圍。
5、頭上癩瘡。用木芙蓉根皮研為末,香油調塗。塗前以松毛、柳枝煎湯,洗淨患處。
6、湯火灼瘡。用木芙蓉花研末,調油敷塗。有奇效。
7、一切瘡腫。用木芙蓉葉、菊花葉一起煎不,頻頻熏洗。
植物學史
各家論述
論木芙蓉善治癰腫:
1.李時珍:“木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乾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乾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綱目》)2.黃元御:"木芙蓉,清利消散,善敗腫毒,一切瘡瘍,大有捷效,塗飲俱善。"(《玉楸藥解》)
芙蓉趣談
花語為“貞操”、“純潔”,原產於中國。四川、雲南、山東等地均有分布,以成都一帶栽培最多,歷史最悠久,故成都又有“蓉城”之稱。芙蓉現為成都市市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喜陽光,稍耐半陰,有一定的耐寒性適應性較強。 芙蓉花朵極美,是深秋主要的觀花樹種。芙蓉用途較廣,樹皮纖維可搓繩、織布;根、花、葉均可入藥,外敷有消腫解毒之效。花色:白色或粉紅色,至傍晚呈深紅色。
皎若芙蓉出水,艷似菡萏展瓣,故有“芙蓉花”之稱,又因其生於陸地,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木芙蓉開的花一日三變,故又名“三變花”,其花晚秋始開,霜侵露凌卻丰姿艷麗,占盡深秋風情,因而又名“拒霜花”。自唐代始,湖南湘江一帶亦種植木芙蓉,繁花似錦,光輝燦爛,唐末詩人譚用之選贊曰:“秋風萬里芙蓉國。”從此,湖南省便有“芙蓉國”之雅稱。
花生於葉腋或枝頂,有單瓣、半重瓣、重瓣,花色有紅、粉、白、黃等。此外還有一種“醉芙蓉”,也稱三醉芙蓉,其花早晨初開花時為白色,至中午為粉紅色,下午又逐漸呈紅色,至深紅色則閉合凋謝。在木芙蓉家庭中,最為稀有的是“弄色木芙蓉”,也叫文官花、三弄芙蓉,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個珍貴而稀有的木芙蓉品種,據南宋《種藝必用》一書記載:弄色木芙蓉產於邛州,其花一日白,二日鵝黃,三日淺紅,四日深紅,至落呈微紫色,人稱“文官花”。普通的木芙蓉花一般是朝開暮謝,而弄色木芙蓉卻花開數日,逐日變色,實為罕見。由於每朵花開放的時間有先有後,常常在一棵樹上看到白、鵝黃、粉紅、紅等不同顏色的花朵,甚至一朵花上也能出現不同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