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芋枯萎病又稱乾腐病,是芋產區常見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寄生在莖部,引致枯萎或腐爛。發病輕的症狀不明顯,先是生長慢,老葉黃化迅速。重病株表現為生長不良,變為黃綠色,秋季提早乾枯或莖葉倒伏,剝開球莖,皮層變紅,橫剖可見紅色小斑點,嚴重的大塊變為紅褐色,造成乾腐或中空。
病原
Fusarium solani (Martius) App et Wr.稱茄病鐮孢,屬半知菌類真菌。分生孢子散生或生在假頭狀體上或孢子座、粘孢子團中,群集呈褐白色或土黃色、綠色至深褐色。大型孢子紡錘形稍彎曲,兩端圓,基部在長軸斜向具微小凸起,具隔膜3~5個,3個隔膜的大小19~50×3.5~7微米,5個隔膜的32~68×4~7微米。厚垣孢子間生或頂生,褐色球形至洋梨形,單生,單胞者大小8×8微米,雙胞9~16×6~10微米,平滑或有小瘤。除寄生芋外,還為害甘薯、馬鈴薯的塊莖、黃瓜、甜瓜的果實。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被害的殘體上存活或越冬,種球內越冬的病菌隨翌年栽芋引起發病,球莖中母芋帶菌率高,子芋次之,孫芋最低。該病不僅在田間侵染蔓延,貯運期間也可擴展。氣溫28~30℃易發病,生產上種植病芋、連作地或地下害蟲多易誘發此病。管理粗放、土壤過乾或過濕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從無病地或無病株上留種,選用無病種芋,最好用孫芋或子芋,儘量少用母芋。必要時種芋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芋30分鐘,晾乾後直接播種。
(2)實行3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攜出田外深埋或燒毀。
(3)採用高畦或起壠栽培,南方畦面鋪稻草或麥秸,以降低地溫。
(4)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抑制有害病原菌,達到防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