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代人叫它做“木推車”,
應該是《東京夢華錄 》里的般載車。
宋代《東京夢華錄》云:“東京般載車,大者曰‘太平’,上有箱無蓋,箱如構欄而平,板壁前出兩木,長二三尺許,駕車人在中間,兩手扶捉鞭里駕之,前列騾或驢二十餘,前後作兩行;或牛五七頭拽之。車兩輪與箱齊,後有兩斜木腳拖夜;中間懸一鐵鈴,行即有聲,使遠來者車相避。乃於車後系驢騾二頭,遇下峻險橋路,以鞭唬之,使倒坐綞車,令緩行也。可載數十石。官中車惟用驢差小耳。其次有“平頭車”,亦如“太平車”而小,兩輪前出長木作轅木,梢橫一木,以獨牛在轅內,項負橫木,人在一邊,以手牽牛鼻繩駕之,酒正店多以此載酒梢桶矣。梢桶如長水桶,面安靨口,每梢三斗許,一貫五百文。
又有宅眷坐車子,與“平頭車”大抵相似,但棕作蓋,及前後有構欄門,垂簾。又有獨輪車,前後二人把駕,兩旁兩人扶拐,前有驢拽,謂之“串車”,以不用耳子轉輪也。般載竹木瓦石。但無前轅,止一人或兩人推之。此畫往往賣糕及糕麋之類人用,不中載物也。平盤兩輪,謂之“浪子車”,唯用人拽。又有載巨石大木,只有短梯盤而無輪,謂之“痴車”,皆省人力也。又有駝騾驢馱子,或皮或竹為之,如方匾竹差,兩搭背上,斛禮則用布袋駝之。”
歷史
唐代城市中實行坊、市分割制度,坊是居民區,市是貿易區。坊與市之間有牆隔開,官府對市的管理還是相當嚴格的。到後周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達,坊、市分割的制度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形勢,在東京,周世宗開始拓寬街道,臨街的坊牆被拆掉,準許百姓臨街開店,面街而居。這樣,到北宋時期,東京城內各式各樣的店鋪紛紛建立起來,商販攤點到處擁擠不堪,形成了各色商業街,夜市也隨之發達。
但這還不能完全適應居民的生活需要,於是又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流動的商販。這些流動商販主要以車載貨,往來於市內各處,兜售各色商品。當時把這種流動的售貨車稱作“般載車”,將這種車載的流動售貨稱作“般載雜賣”。
在東京的般載車,大的稱作“太平車”,這種車是有車廂而無車蓋,車廂三側圍以欄桿。這種車相當大,一般有騾子或驢十十頭分兩排在前面牽拉,或者用五立頭牛來拉。當車停穩時車輪也很大,與車廂一般高,車後還有兩個木腳。當車停穩時就可以將車穩穩地支住。車廂的中間懸掛著一個大鐵鈴,隨著車的前行,“叮叮噹噹”的聲音很大,老遠就能聽到,便於對面來的其他車輛早早做好避路的準備。因為這種車太大,載貨量也大,所以在車後一般還有驢或騾子兩頭,當下坡的時候,趕車人就吆喝車後的這兩個驢或騾子倒坐著,使車慢慢地下坡。據載,太平車能拉數十石重的貨物。
比太平車小一點的叫平頭車,一般是以獨牛在轅內駕駛,當時的酒店大多用此車載著大木桶,裝了酒去叫賣。一般一桶能裝酒三斗多,價值一貫五百文。
還有一種叫“浪子車”的,只有平平的車板而無車廂,不大,一人就可推著前時,當時賣糕的人多推著這種車串街走巷高聲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