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舒群,黑龍江阿城人。中共黨員。大學畢業。1932年參加第三國際工作,1935年參加上海左聯,後歷任延安魯藝文學系主任,東北大學副校長,東北電影製片廠廠長,東北文聯副主席,中國文聯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鞍山大型廠工地黨委書記,本溪第二鐵廠黨委副書記,本溪合金廠副廠長,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國》主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本溪市政協委員。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生平簡介
舒群(1913.9.20—1989.8.2), 又名李書堂,黑龍江哈爾濱人。1932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到上海,開始發表作品,並加入“左聯”。早期較著名的小說《沒有祖國的孩子》發表於1936年5月《文學》6卷5號。他描寫一個失去家園的朝鮮少年在中國東北地區遭日本侵略者凌辱壓迫並起來反抗的故事。
抗日戰爭爆發後,抵達陝北,在八路軍總部任隨軍記者。1940年起,先後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教員、系主任,《解放日報》四版主編,東北文工團團長。勝利後擔任過東北局委副主任,東北大學副校長,並籌辦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廠長,東北文聯副主席。後來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文工團團長,一度在鞍山鋼鐵公司做黨的工作。
舒群寫過兩部長篇小說:《第三戰役》和《這一代人》。因為50年代後期受到錯誤處理,作品隨著作家遭逢厄運。前者“文革”中原稿被抄,不見下落,未能出版。後者1962年出版過,印數很少。直到1982年編輯《舒群文集》時才再版問世。這部長篇小說真實地描繪了50年代初期經濟建設的圖景,生氣勃勃的氣氛躍然紙上,性格鮮明,語言練達,是一部優秀作品。
“文革”結束後,創作有新的成就,獲獎短篇小說《少年Chen女》在平淡的白描中揭示現實,具有獨特風格。尤其是連續發表的《毛澤東故事》,更見藝術功底,思想的深度和藝術的獨創性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故事遠在30年前就開始動筆,經過長期醞釀琢磨,再三修改錘鍊才得以完成。這是他具有最高水平的精品。
多年來他不斷研究中國古代話本,蒐集了豐富的資料,雖然尚未出版研究成果,但他的創作從傳統作品中吸取了豐富營養是十分明顯的。
人物經歷
舒群(1913年—1989年)出生於黑龍江阿城(現哈爾濱市阿城區)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原名李書堂,曾用過李春陽、李旭東、李村哲的名字。“黑人”是從1933年發表文學詩文後用的筆名。“舒群”是從1936年5月在《文學》雜誌發表《沒有祖國的孩子》第一篇小說後,一直沿用終生的筆名。
舒群7歲那年,入阿城西營國小讀書,後隨家遷到一面坡,又入珠河(現尚志市)縣立二小就讀。但由於家境貧寒,國小總共念了三年半。十五歲時,他報考了哈爾濱一中,500多名考生參考,只錄取80名,他考了第八名,被編入俄語班。遺憾的是,因繳不起一伙食費,他唯讀了2個月就被取消了學籍。一位俄國老師從中斡旋,他才得以重返學堂。可好景不長,他第二年即被東三省特區教育廳的督學查出,又被趕出了學校。1929年,經同學協助,他又重新回到哈爾濱一中讀完了初三。畢業時,東北商船學校招生,是免學費的,可需要具備高中一年的學歷。喜歡他的兩位老師不但熱心給他突擊補課,還幫他弄到了一張高中一年的肄業證明。他最終被錄取了。東北商船學校是軍閥張作霖統治東三省時期,於1927年夏創辦的。舒群為第二批學生,被編入駕駛丙班學習。當時,學校教職人員只有20多人。馮仲雲從北京來到這裡任過教,發展了一批中共地下黨員,建立了中共哈爾濱江北區委。舒群在校結識的上屆同學傅天飛,就是馮仲雲當時發展的地下黨員之一。舒群在商船學校唯讀了半年就退學了,後來在航務局做了一段時間的俄語翻譯。
“九一八”事變後,舒群一家從一面坡遷到哈爾濱道外十六道街居住。年邁的父親在街頭擺煙攤,還是難以維持生活,家人幾為乞丐。其時,自發的抗日運動風起雲湧。舒群自動辭掉月薪60元的翻譯工作,參加了曾擔任哈爾濱一中軍事教官車凌雲組織的抗日義勇軍。當這支隊伍從哈爾濱撤到一面坡時,舒群動員他的二姐夫劉文烈參加了義勇軍。舒群在槍林彈雨中日漸成熟,更加深信傅天飛的那句話:“抗日武裝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勝利”!他下定決心回哈爾濱找黨!找傅天飛!
1932年初,舒群已在哈爾濱數月,仍未找到傅天飛。他哪裡知道,傅天飛此時正跟隨楊靖宇在磐石籌建抗聯隊伍。一天,舒群終於找到了一位同鄉同學———中共地下黨員陳士卿。3月末,經他介紹,舒群參加了第三國際中國組織。組織派他做基層工作,出任洮南情報站站長,以《哈爾濱五日畫報》分銷處的名義為掩護,從事情報的蒐集和傳遞。同年8月,19歲的舒群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其間,舒群用筆名“黑人”在《國際協報》《哈爾濱商報》《大同報》的副刊上,發表了許多具有愛國進步思想內容的詩歌和散文,還參加了“星星劇團”的演出。同時他和羅烽、塞克、金劍嘯、蕭軍、蕭紅、白朗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蕭紅在哈爾濱即將臨產,舉目無親之時,是舒群第一個前去解救她。在蕭軍、蕭紅處女作短篇小說《跋涉》集出版經費困難之際,是舒群拿出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50塊哈大洋,幫助他們湊夠了印刷費。
1934年初,滿洲省地下黨組織遭受嚴重的破壞,舒群與組織失去了聯繫,被迫離開哈爾濱,奔赴青島。
1934年秋季,青島地下黨組織由於叛徒告密,遭到嚴重破壞。在國民黨藍衣社的一次大搜捕中,舒群和革命黨人倪家兄妹均未能倖免。由於敵人未掌握他的真實身份和在哈爾濱的活動情況,幾個月後他被釋放了。他在獄中寫下了中篇小說《沒有祖國的孩子》。獲釋後,他幾經周折來到上海。1937年,黨組織將上海革命文化人組成兩隊撤退。舒群開始隨一隊前往重慶,後因工作需要,改與二隊周揚、艾思奇等人前往延安。路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時,又受林伯渠委派,赴山西前線,在八路軍司令部給朱德總司令擔任秘書。他還以總部隨軍記者的身份,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同周立波、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一起進行戰地採訪。他撰寫的《寫在太線上》《記史沫特萊》《記賀子珍》等16篇作品陸續發表,並於1938年6月由上海出版了戰地叢書第六冊《西線隨征記》一書。1938年2月,任弼時同志派他去武漢,與丁玲共同創辦《戰地》文藝刊物。1938年七八月間,當舒群從武漢撤至桂林時,他受桂林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李克農的派遣,為駐七星岩的朝鮮義勇隊做聯絡工作,並幫助他們演出了金昌滿編寫的話劇《朝鮮的女兒》。直到1940年,黨組織才正式派舒群回到革命聖地延安。1941年至1943年,他受凱豐同志的委派擔任《解放日報》4版文藝副刊主編。在此期間,他與我黨我軍的主要領導同志有著廣泛接觸。他曾參與協助毛澤東同志籌備了延安文藝座談會。1943年春,舒群參加了著名的南泥灣開荒大生產運動。這一時期,舒群與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多次接觸,得以當面聆聽教誨,為他事後完成《毛澤東故事》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1945年“八一五”抗戰勝利後,黨為了開闢東北的文藝工作,以延安魯藝的同志為中心成立了東北文藝工作團,舒群任團長並率團奔赴東北。11月2日,他們歷經兩個月的跋涉才抵達瀋陽。闊別東北故鄉12年的舒群當時感慨萬分。在1946年初的《東北日報》上,他以題為《歸來人》的文章表達了當時的心情。
回到故鄉以後,他曾擔任中共東北局宣傳部文委副主任,領導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東北電影製片廠並任廠長,擔任過東北大學副校長和東北文聯副主席等職。在重返東北工作期間,舒群的足跡遍布東北各地。
1950年,舒群又以作家的身份奔赴抗美援朝的戰場,在39軍116師師部工作。其間,他撰寫了長篇小說《第三戰役》,可惜書稿未發表亦在“文革”中隨作者遭浩劫。1951年,他任中國文聯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1952年,他轉入冶金戰線,再赴東北,為我國冶金戰線恢復生產、發展建設做出貢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這一代人》、《在廠史以外》等反映冶金戰線精神風貌的小說,還創作了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崔毅》和《我的女教師》等多篇短篇小說。1955年,他被錯誤批判,1958年又受錯誤處理。“文革”期間,舒群的經歷更是雪上加霜,但他還是堅持創作,毛澤東故事之一的《棗園之宴》初稿就是這個時期寫成的。
1978年10月,舒群得到第三次徹底的平反。1979年恢復工作後,他先後任本溪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並連續當選為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會委員。
1980年以來,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舒群進入了第三次文藝創作高潮。他積累、創作幾十年的《毛澤東故事》70多萬字的文稿,在慘遭浩劫後,硬是憑追憶重新補寫後發表。在這期間,100多萬字的《舒群文集》1—4卷,30多萬字的《舒群短篇小說選》相繼出版。
時間對舒群來說,越來越寶貴了。就在他50多萬字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專著《中國話本書目》還未及發表,他的第三部長篇《鄉曲》還沒問世的時候,1989年8月2日,舒群因病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舒群生前多次說過,並在他的文集自序中指出:“在生時,作品以作家的命運而命運,而在死後若干年,作家卻以作品的命運為命運,或各有各的命運。後人鐵面,歷史無私。”
個人作品
沒有祖國的孩子(短篇小說集)1936,生活
老兵(中篇小說)1936,良友
秘密的故事(中篇小說)1940,文生
崔毅(短篇小說集)1954,東北人民
我的女教師(短篇小說集)1954,遼寧人民
這一代人(長篇小說)1962,作家
舒群文集(1—4)1982—1984,春風
舒群小說選1985,人文
毛澤東故事(短篇小說集)1986,作家
《人民日報》1989年8月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