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舒忠旭同志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恢復高考制度後,首批入學的大學(專科)生,畢業後參加工作就跨進農業科研行列,遇上了“科技春天”的到來。在那特殊年代,“食不飽肚”的農家子弟深知“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他踏進農科所的第一天起,就決心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做出貢獻,他在虛心向老專家學習的同時,堅持常年深入科研第一線,不怕苦和累,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業務水平與創新能力迅速提高,很快就能獨當一面。因科研業務工作的需要,先後承擔多種作物研究課題,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走上管理與領導崗位後,仍堅參加田間觀察記錄、分析技術資料、撰寫技術報告。參加工作以來足跡踏遍巴山渠水,經常爬山涉水,深入到了達州三分之一的鄉鎮(村)進行調查研究、開展技術培訓與指導。
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他始終鍥而不捨,不斷探索與創新,思想境界不斷升華,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創新成果不斷,20餘年來,先後參與或主持過多項國家、省、市重大科研項目,已獲得科技成果24項,育成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玉米、苧麻、紅苕新品種4個,獲得市級以上獎勵成果11個。
科技成果的湧現
科技創新的重要舒忠旭深知:科技創新是知識與智慧的結晶。特別是農業科研試驗周期長,試驗環境無法控制,工作條件比較艱苦。為此,該同志在20多年來科研生涯中,始終堅持學習、探索與創新,認真總結前輩的經驗教訓,研究同行的先進技術,大膽借鑑與嫁接相近技術,鍥而不捨,努力探索,不斷創新。
達州氣候
達州土壤肥沃,氣溫適宜,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相對濕度較大,霧日和散射光較多,成為苧麻生長的最佳區域。
苧麻
苧麻為多年生宿根性作物,常規品種實際上是遺傳背景複雜的雜合體,無性繁殖可保持種性,但繁育係數低、種苗成本較高、易地引種難並易傳播病蟲害等,成為我國苧麻生產幾起幾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種子繁育的後代實際上是新的植株群體,已不完全具有原品種的特徵特性。
參與項目取得成果
市農科所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展苧麻雄性不育系利用研究,舒忠旭同志作為該項目主研人員之一,同課題組人員一道,在幾代苧麻專家研究的基礎上,套用傳統育種技術與創新方法相結合,成功地解決苧麻生產難題,率先在國內育成了3個苧麻優良雄性不育系和3個審定雜交苧麻新品種,獲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與獎勵,其中“苧麻優良雄性不育系C4、C13、C26的選育及套用研究”,先後獲得四川省農業廳、達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 “苧麻優良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獲得2004年度四川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育成的雜交苧麻新品種“川薴7、8、9號”先後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川薴7號”為全國首個通過審定的雜交苧麻夏布專用品種,“優質高產夏布專用苧麻新品種川薴7號的選育與利用”,獲達州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川薴8號”原麻畝產可達250公斤以上,高產示範已突破300公斤/畝,成為優質超高產雜交苧麻品種,雜交種子供不應求,成為優質原麻基地建設與麻農的搶手貨;“川薴9號”已申報國家品種權保護。
成果的效益
雜交苧麻制種簡便,產種量高,良種繁殖係數比種蔸高300倍以上,種苗成本僅為種蔸苗的20%,原麻增產30%,增收節支效果十分顯著,生產中已累計推廣達70餘萬畝,新增社會效益2億元以上。苧麻雄性不育利用研究的系列成果豐富了苧麻育種理論,創造了新的育種方法與技術,開闢了我國苧麻雜種優勢利用的新途徑,成功地解決了我國苧麻常規品種無性繁殖速度慢、成本高、易傳染病害等,種子繁殖後代發生分離,導致原麻產量品質下降,難以保持種性,嚴重地制約著優良品種難以快速推廣、實現區域種植和規模生產化,阻礙苧麻產業化發展進程等問題,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
他主研完成了“四川省優質高產原麻生產技術規程”。針對達州市苧麻平均原麻畝產120公斤左右,而套用新品種、新技術設立的高產示範原麻畝產可達200公斤以上的現狀,他提出了“優質高產原麻生產技術規程研究”,得到了省市農業與科技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市縣推广部門的積極配合,組織所內苧麻專家收集相關技術信息,通過深入苧麻主產區調研,走訪資深苧麻專家,與課題成員多次交換意見、反覆修改項目技術報告,形成了“四川省優質高產原麻生產技術規程”,依據苧麻生育對生態環境要求,將國內最新的創新技術、眾多優秀苧麻專家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四川麻區特殊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按照農業生產標準編寫規範,制定出了四川麻區成齡園原麻各個生產環節的規範性技術。
該成果技術措施先進成熟,內容完整,銜接、配套科學,在雜交種子育苗、嫩枝(梢、芽)扦插、苧麻壯苗量化等方面取得了創新的實用技術;查新與鑑定認定:“《四川省優質高產原麻生產技術規程》規範的苧麻從育苗移至收穫貯藏全過程的系統性生產技術標準國內未見報導,填補了國內空白,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居國內先進水平”。通過生產驗證比一般種植模式原麻增產30kg/畝以上,纖維細度超過優質原麻國標。以此為基礎,與四川省農業廳經作處、達州市經作站等單位合作編制的四川省《苧麻生產技術規程》,已作為四川省農業生產標準發布實施,對於推廣套用苧麻優良品種、創新成果,確保我省優質原麻生產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獲達州市200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研的苧麻新品種“川薴4號”綜合農藝性狀優良,品質優、適應性強,單纖維細度穩定在1900m/g以上,畝產150kg以上,比“紅皮小麻”增產30%左右,成為我國苧麻主產區的主要推廣良種,累計套用面積達70萬畝,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5億元。獲四川省人民政府1995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我國“八五”苧麻育種攻關唯一獲得省部級獎勵的成果。
主研的優質玉米新品種“達玉1號”成為四川省“九·五”突破性品種,已在生產中累計套用150萬畝,新增社會效益近6500萬元,獲達州市人民政府2002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研選育的紅苕新品種“萬川58”、玉米新品種“達玉2號”均已通過品種審定,成為生產中的主要推廣良種。
主研的“苧麻纖維細度與品種性狀相關性研究”,可大大提高優良育種材料的中選率,節省初選材料纖檢費用。該成果獲達川地區行署1995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內著名苧麻專家李中道教授評價該成果“國內領先,國外未見報導”。
參加的“魔芋開發利用研究”首開國內魔芋科技創新先河,在大巴山區魔芋生產發展規劃的編制,魔芋最佳化栽培技術,魔芋角加工,魔芋精粉生產及配套加工機械的研製,魔芋精粉的質量檢測和魔芋食品開發等方面作了大量的開拓性研究工作,對推動我國魔芋綜合利用研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獲四川省人民政府1987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了設施蔬菜栽培研究。根據川東北特定的生態環境形成的茄果類蔬菜冬季冷棚育苗、大棚提早栽培與周年利用模式、大棚西瓜立體種植等創新實用技術用於生產,對提高我市蔬菜產量、品質與效益,促進設施蔬菜發展具有顯著的效果。其中“秋豇豆高產栽培配套技術研究”,獲達川地區行署1995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新“草莓促成栽培技術”在生產中套用,鮮果上市期提早12月初,最大單果重75克,增收1200元/畝以上;創新的“草莓最佳化栽培技術”可提高草莓鮮果產量20%以上。
參加的“全國棉花品種區域性試驗及其結果套用”研究,獲198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撰寫的“淺談四川苧麻生產與苧麻產業發展”榮獲達州市農學會2001年度“優秀論文”獎。
推動經濟發展
努力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發展效益顯著舒忠旭同志常對研究人員講:科技成果在生產套用中獲得增產增效,才能體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研成果通過了成果鑑定,科研的任務才完成一半,只有讓成果產生最大的效益才能說圓滿完成了任務。他身體力行,採取措施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並把成果轉化納入試驗研究之中。
當試驗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採取在生產中設立示範樣板,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研究人員撰寫科技文章,利用報刊宣傳,印發技術資料,派人在生產中指導等措施促進成果推廣,不斷完善科技成果研究與轉化體系,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如雜交苧麻新品種育成之初,因麻農認識不到位,推廣套用一時受阻,他並未退卻,一方面積極組織研究人員完善創新成果,雜交苧麻親本改造後,使川薴8號原麻畝產提高到250公斤以上,高產示範突破300公斤/畝,雜交種生產潛力進一步提高,成為全國少有的優質超高產雜交品種;制種技術、雙膜覆蓋育苗與新麻地膜栽培等創新實用技術將雜交苧麻制種產量提高10公斤/畝左右,苗床雜交種子用量減少30%,新麻當年產量提高到100公斤/畝以上,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雜交麻的生產效益。
另一方面,主動與市縣推广部門合作,提出高產示範方案,在達縣百節等地開展雜交苧麻高產示範,親自到示範區進行技術培訓與指導,示範區原麻畝產達250公斤,最高產量超過300公斤,為雜交品種的推廣提供了真實的樣板。同時組織課題組編印了《種麻科學》、《雜交苧麻新品種“川薴8號”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及其他相關技術資料兩萬餘冊,撰寫技術文章7篇在報刊上發表,雜交苧麻這一創新成果深入人心。通過這些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雜交苧麻的套用,使雜交苧麻種子供不應求、按計畫分配,雜交麻苗成為麻區農民的搶手貨,大竹縣農業局為滿足本縣麻農對雜交種子的需求,特地與市農科所協商,獲準“川薴8號”在本縣制種與套用。
他提出了加強與企業合作,使一批科研成果及時轉化,實現了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優勢互補,加速了成果的推廣,使自主選育的作物良種由原來年推廣不足10萬畝增加到100萬畝以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目前達州市農科所自主創新與引進創新成果用於生產,每年新增社會效益3億元以上。
創新機制促進發展
不斷創新管理機制,促進農業科研事業發展舒忠旭同志不僅是一名優秀科研家,還是一個有較高水平的科研管理人才。達州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卓有成效,自1993年他負責市農科所科研工作以來,以獨特的見解,超前的思維,新穎的觀念,較強的組織能力,面對課題設定與生產需要有一定差距、研究經費困難、研究人員緊缺、檢測分析設備簡陋陳舊、研究手段較落後等現狀,在各級領導與部門大力支持下,在所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下,不斷調整研究課題,將紅苕、小麥課題先後下馬,新增了黃花、馬鈴薯研究,科技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科技創新更能適應達州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建立了科研項目、課題人員考核、研究經費使用、科技成果獎勵、外出學習考察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各類規章制度,研究人員職責明顯,工作有序,保證了有限的經費用於最需要的研究項目上,充分地激勵了研究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搞好科技隊伍建設,有計畫地安排科技人員外出學習與培訓,把“創新性、前瞻性、協調性”作為選用主持人的標準,不拘一格推薦優秀人才擔任研究重擔,並言傳身教指導與幫助年輕科技人員,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使新老交接正常過渡,有效地解決了人才斷層;與國內10家高校與科研單位合作,優勢互補,有效地促進了苧麻、玉米、水稻科技創新,大大地提升了自主創新能力。
自1993年負責科研管理以來,市農科所獲得科技成果60餘項,其中育成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0個,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成果8項,市(廳)級獎勵成果24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5項),獲得(申報)發明專利2項,自主與引進創新成果用於生產,每年新增社會效益1億元以上。
提成見解促進發展
積極建議建言,促進達州經濟全面發展他先後向市委、市府及相關部門撰寫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稿10餘篇。我國加入WTO(世界經濟貿易組織)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更加明顯,為提高達州苧麻的市場競爭力,2000年,舒忠旭等同志提出的“加強達州市苧麻產業化發展的建議”,認真分析了達州苧麻產業發展的優勢,對促進經濟成長的作用和主要途徑,被達州市委、市政府採納;針對達州市苧麻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2002年舒忠旭同時又提出了“關於加強我市優質原麻生產相關研究的幾點建議”,提出了“加強優質高產、特色、專用苧麻新品種的選育,以滿足生產對良種需要和拓寬苧麻套用領域”;“加強優質高產原麻生產配套技術研究,以提高種麻效益”;“儘快制定優質原麻生產技術標準,以促進成果推廣和提高原麻品質”:為提高達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促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先後向有關部門提出了“進一步加強達州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建議”、“建立達州市優秀人才科技創新基金的建議、“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等均受到重視,為市委、市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此外,舒忠旭同志作為首屆達州市人大代表,認真履行代表職責,先後提出批評或建議8個,附議的議案與建議10餘個,也被有關部門採納。特別是2000年他提出的“關於充分發揮科技人員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的建議”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市長的謝天剛同志曾親自帶領有關部門領導到市農科所現場辦公,解決困難和問題。
獻身農業科技
不負人民重託,獻身農業科技不言悔達州市農科所位於羅江鎮柳家壩,地處州河東岸邊,交通不便,職工生活、就醫、子女入學等均十分困難,工作環境較差,農業科研作為公益性事業,科技成果無法產生自身效益,福利待遇較低,許多大學生連找對象都成問題,人們戲稱“一條州河擋道,嚇退不少英豪”。
1981-1990年間,先後有30名科研技術人員調離,而舒忠旭同志並非無機會離開,原達縣地區農業局曾調他到局屬業務站工作,被他婉言謝絕了;1990年從日本研究進修回國後,曾有兩家國內有名的科研單位,其工作環境舒適、工資待遇優厚,願意接納他去工作,他也婉言謝絕了。他認為:自己由一名農家子弟成長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是巴山渠水養育了自已,是農科所的領導、師長和同仁培養和幫助的結果,如自己一有本事就調走,我無顏面對他們,也離不開深愛的農業科研事業。在做通親人的思想工作後,他毅然留下,至今仍不言悔。
舒忠旭同志一直辛勤耕耘在農業科研第一線,碩果纍纍,為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和達州市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黨和人民也給予了他較高的榮譽和獎勵,他先後獲得達川地委表彰的“優秀共產黨員”、“第五屆達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當選為“第一屆達州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達州市首屆科技創新人才”(市政府3萬元重獎)。
舒忠旭同志現面對著一摞摞鮮艷奪目的各種獎勵證書和鮮花,平靜的說,成績是過去,榮譽是黨和人民給予,也是對所有艱苦奮鬥在農業戰線上科技人員的認可,自己僅是他們中的一員,表示將不辜負黨和達州人民的期望,繼續在農業科研戰線上努力奮鬥,在達州農業科技領域領好頭、帶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