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

春秋時期,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國,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皋陶後裔時所建封國,號稱“群舒”。群舒國先被徐國所滅,後又復國,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滅於楚國。滅國後,群舒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原國名為氏,稱舒氏。

起源

在春秋時期,江淮地區,舒國、舒庸國、舒蓼國舒鳩國、舒龍國、舒鮑國、舒龔國等小國都是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皋陶後裔受封建立的,合稱群舒國。

歷史

《春秋·僖公三年》記載,公元前657年,徐國滅亡舒國。但正如楊伯峻指出的,徐國難以控制離自己數百里的舒地。因此此年之後群舒復起,重新見於《春秋》和《春秋左氏傳》。
群舒國又復國,為楚國附庸,《春秋左氏傳·文公十二年》記載,公元前615年,群舒背叛楚國,楚國令尹成嘉俘獲舒國君主和宗國君主,並進而圍攻巢國 。
國家滅亡後,群舒國的王室以國為氏,是為“舒氏”。

方位

《括地誌》云:“舒,今廬江之故舒城是也。即今安徽廬江縣西南四十里的古舒城,廬江縣城池鄉。滅國後,秦始皇統一天下,成為秦國廬江郡的治所。

國君

應氏 皋陶之35世孫 周文王時


群桑
慶陽
留叔
隔叔



運公
掩王 稱王
亨王
圖邱王
介王 國亡於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