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隨念caganussati :欲修舍隨念的人,當傾心於施捨的天性,及常常慷慨的頒與所施之物。或者初修的人,先如是發願受持:“從此以後,若有受者,如果未曾給他最少一口的所施之物,我決不食”,於是從那天起,即於德勝的受者之中,依其能力給與所施之物,取彼施捨之相,獨居靜處禪思80 :“我實有利,我實善得,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離垢慳心而住,是放舍者,淨手者,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如是以離垢慳等德而隨念於自己的舍。此中“我實有利”81 是說對我實在有利,例如 82:“給他人的壽,則天人的壽而他有分”,又如83 :“愛施者為眾人敬愛”;更如 84:“愛施者,得達善人(菩薩等)之法”,像此等表示,都是佛陀讚嘆施者的利益,即是說我必得彼等利益之分的意思。“我實善得”85是說我已得遇佛教又得人身,那實在是我的善得!何以故?因“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是喜分施者”。此 中“慳垢所纏”86 是為慳垢征服之意。“世人中”即是說依(自業)而生的有情。所以即於不忍將自己所得的與他人共有為特相的,或能污穢自心的光輝的黑業之一的慳垢所戰勝的有情之中的意思。“離垢慳”87 即其它的貪瞋等垢及慳的脫離為離垢慳。“以心住”即成為上述的心而住的意思。在經中 88亦提及證得須陀洹的釋氏摩訶男(大名)曾經詢問關於依止住的方法,在佛陀指示依止住的問題曾說:“我住家”(家主)。那裡是說我征服(煩惱家)而住的意思。“放舍者”是施捨者。“淨手者”是手的清淨者。是指他常常洗手,以自己的手恭敬地給以所施之物而說。“喜舍與者”即放棄,分散,遍舍之意。他喜歡常常實行舍與,故說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是他人有求之物,便給他,即應於求的意思。亦可讀作供應,即以供獻相應之義。“喜分施者”89 為喜施與分。即“我施與”及“我自己當食的也分給他”,二者都歡喜的。如是為隨念之意。(舍隨念的修法及功德)如是以離垢慳等的德而隨念於自己的舍,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痴所纏的心,而他的心是只緣於舍而正直的。關於舍亦如前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於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舍德甚深,又因傾向於種種舍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此禪是依於隨念舍德而生起的,故稱“舍隨念”。其次勤於舍隨念的比丘,心甚傾向於舍,無貪的意向,隨順慈心,自知如何行,得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於如是
有大威力的舍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舍隨念一門。
80 A.III,313,(286),《雜阿含》九三一經(大正二.二三八a)。
81 “我實有利”(labha vata me),《解脫道論》“我有利”。
82 A.III,42.
83 A.III,40.
84 A.III,41.
85 “我實善得”(suladdhaj vata me),《解脫道論》“善得利”。
86 “慳垢所纏”(maccheramala-pariyutthitaya),《解脫道論》“慳垢所牽”。87 “離垢慳”(vigatamalamacchera),《解脫道論》“無慳”。
88 見A.III,284f 。
89 “放舍者”(muttacaga),《解脫道論》“常施與”。“淨手者”(payatapani),
《解脫道論》“常樂行施”。“喜舍與者”(vossaggarata),《解脫道論》“常供
給”。“有求必應者”(yacayoga),“喜分施者”(danasamvibhagarata),《解脫
道論》“常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