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弗爾雕塑克羅諾斯

舍弗爾雕塑克羅諾斯

舍弗爾雕塑克羅諾斯由舍弗爾作於1960年,這件作品含有一種對"時間動態"、"空間動態"和"光影動態"的新崇拜心理。

【名稱】舍弗爾雕塑《克羅諾斯》
【類別】雕塑
【年代】作於1960年
【作者】舍弗爾
【屬地】比利時列日的拉波維里公園
【簡介】
自從俄國構成派藝術家塔特林設計了《第三國際紀念碑》這件未兌現的大型活動雕塑以來,現代派雕塑家們一直在嘗試雕塑藝術的活動性能。俄國的亞歷山大·羅德欽科(Alexander Rodchenko)設計了一組在大容器內不停地轉動的圓圈;1920年諾姆·加博(Naum Gabo)以馬達為動力,使一隻加重的垂直鋼彈簧發生震顫,以創製他的"活動雕塑";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 Nagy)竭力主張要以力學原理來設計一種系統的"動態結構",讓雕塑在空間活動起來。他甚至預見,將來的雕塑將以能量關係取代舊藝術的形體關係。70年代以來,許多從事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專家也參加到活動雕塑這一領域裡來,並作出了新的貢獻。
現代雕塑家稱這種活動藝術創造了一種"運動的視象"。1922年,莫霍利-納吉在德國包浩斯任教期間,創作了一台由馬達帶動的《光線表演機》(1922~1930年),那是靠許多彩色燈泡來發光的,儘管還顯淺薄, 但光線與運動取代體積的思想,第一次在藝術上被提出來了。到1950年,匈牙利藝術家尼古拉·舍弗爾繼承了莫霍利-納吉的這一創作思維,利用電動機把空間、運動、光三者統一了起來。 舍弗爾原來對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義"很感興趣,曾用金屬製成一個抽象幾何形雕塑,然後套用計算機系統和他所懂得的一點通訊理論,創造了一件他稱"空間動力學、光動主義"的藝術品。圖上的《克羅諾斯》就是他這件光動主義"雕塑"的創作之一。
尼古拉·舍弗爾(1912.9~ )早年在布達佩斯美術學校習畫(1922~1924年)。30年代中期來到巴黎美術學院深造, 1948年加入了法國籍。在蒙德里安的抽象構成圖式的影響下,他開始實驗由旋轉機械、音響設備和帷幕等手段組成的活動藝術。當作品展出以後,受到許多訂戶的青睞。他的作品被放置在實驗劇場、商店和公共娛樂場所。
舍弗爾把這件光動主義作品題為《克羅諾斯》(希臘神話中的"時間的化身",據認為他與宙斯和大地一樣,是宇宙的本原之一),含有一種對"時間動態"、"空間動態"和"光影動態"的新崇拜心理。當作品接通電源後,所有的效果將隨著觀眾對時間、空間和光影的不同體驗而發揮出來。
由於《克羅諾斯》受到特殊的歡迎,舍弗爾便在比利時列日的拉波維里公園,重作了這件高達51.82米的放大作品, 讓所有來遊園的人都能享受到它的神奇的美。那件放大了的控制塔完成於1961年,圖中的《克羅諾斯》作於196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