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可查資料顯示:自公元前2世紀起,舊縣為西漢置夷輿縣,屬上谷郡,縣治在今古城村。唐朝天寶年間設為媯川縣,是延慶地區重新設縣之始。公元10世紀初(唐末)設儒州,並以縉陽山為名設縉山縣,為儒州治。縉山縣存在了400多年,“舊縣”之名即由此而來。1958年屬永寧公社,1961年析置舊縣公社,1964年改稱大柏老公社,1983年設舊縣鄉,1995年建鎮。
行政區劃
舊縣鎮轄1個社區(舊縣鎮社區)、22個村委會(白草窪村、三里莊村、燒窯峪村、北張莊村、牡羊峪村、黃峪口村、白河堡村、閆莊村、耿家營村、 車坊村、舊縣村、東羊坊村、米糧屯村、古城村、常家營村、常里營村、盆窯村、團山村、大柏老村、小柏老村、西龍灣村、東龍灣村)。
【郵編】102109【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110229104:~001 220舊縣鎮社區 ~200 220白草窪村 ~201 220三里莊村 ~202 220燒窯峪村 ~203 220北張莊村 ~204 220牡羊峪村 ~205 220黃峪口村 ~206 220白河堡村 ~207 220閆家莊村 ~208 220耿家營村 ~209 220車坊村 ~210 121舊縣村 ~211 220東羊坊村 ~212 220米糧屯村 ~213 220古城村 ~214 220常家營村 ~215 220常里營村 ~216 220盆窯村 ~217 220團山村 ~218 220大柏老村 ~219 220小柏老村 ~220 220西龍灣村 ~221 220東龍灣村。
地理環境
南北最長14.3千米,東西最寬13.9千米,面積109.7平方千米,人口23041人(2007年)。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500至865米之間。有著名的龍慶峽旅遊區和平北抗日戰爭烈士紀念館和紀念碑。
舊縣鎮共有林地10萬畝,其中生態林8.7萬畝,果林1.3萬畝,森林覆蓋率51%。水域面積6300多畝,主要河流有古城河和龍灣河,均屬於媯河流域,龍灣河為媯河主要源頭之一。八峪路、舊小路、香龍路橫向貫穿全鎮,雙龍路、龍灣河路縱向連線重要旅遊景點,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為農副產品運輸、休閒旅遊產業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鎮域內生活便利,服務設施較為齊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郵政局、農商行、派出所、工商所、電管站均位於鎮區中心地帶。舊縣中學、舊縣國小、大柏老國小、鎮中心幼稚園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良好,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自然概況
地理位置
舊縣鎮位於區中東北部,為延慶區的上風上水,西南距區14公里,鎮駐地舊縣村,是河北、內蒙地區進京的主要通道。轄域呈不規則三角形。
地貌特徵
舊縣鎮地處一個斷陷盆地里,地勢北高南低,全鎮村址海拔均在500至865米之間,俗稱“北靠山,南連川,五萬畝山、五萬畝灘、五萬畝糧田” 。
氣候特徵
舊縣鎮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全年降水在4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為8.4℃,比北京城區低3—5℃。景色優美、空氣清新,2005年榮膺北京市園林式小城鎮稱號,是北京市42個重點小城鎮中最宜居的鄉鎮之一。處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屬於較暖區,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6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429.4毫米,地下水豐富,平均水位512.4米 。
文化旅遊
鎮域南部有龍灣河,西有古城河,向東南流入金牛湖,匯入媯水河,金牛湖是媯河源頭,北部隸屬該鎮,1973年至1980年在鎮域西部的古城河口建成古城水庫—即“龍慶峽”。發展至今已成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旅遊勝地,它以古城水庫為主體,有“塞外小灕江”之美稱,“古城煙樹”和“獨山月夜”,均為延慶明代古八景之一。
著名風景區龍慶峽古稱“古城九曲”,有著“小三峽”、“小灕江”的美譽。景區內有許多名勝佳跡:神仙院、玉皇頂、棋盤石、魔王樹、天池、金剛寺等。從1987年開始,已連續舉辦26屆冰燈藝術節。
市級自然保護區太安山自然保護區西距龍慶峽景區1公里,總面積5000餘畝,與松山、玉渡山、白河堡、大灘等自然保護區相連線,共同形成了北部山區自然保護帶。保護區內擁有黨參、桔梗、柴胡等30多種中藥材,狐狸、山羊、山雞等10多種野生動物。
雲瀑溝西距龍慶峽景區3公里,總面積4000多畝,緊鄰香龍路。溝中有多條溪水、瀑布,故名“雲瀑溝”。此處是登山休閒的好去處,觀光之餘可以體驗真人CS。燒窯峪的“摩崖造像”西距龍慶峽景區5公里,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以道教為題材的明代石刻像群。此處海拔635m,崖壁上有3座石刻佛殿,東殿有花崗岩質佛像3座,中殿崖壁上刻有11尊佛像,西殿刻有10尊佛像。現仍隱約可見“萬曆”等字樣。
龍灣河濕地是延慶縣兩大濕地資源之一,濕地、林地總面積1萬餘畝,俗稱“千畝濕地萬畝林帶”,是建設濕地公園和生態走廊項目的極佳場所。舊縣鎮將依據規劃把這裡發展成為濱水休閒、觀光度假的旅遊目的地。
古城民俗村1999年被列為市級民俗旅遊專業村。1987年至今依託龍慶峽景區經過25年的發展,擁有市級掛牌民俗接待戶60戶,具有三證一照民俗戶124戶,有接待能力的民俗戶300多戶,高峰期 日住宿3000餘人。
經濟概述
舊縣鎮具有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2001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確定為中心城鎮和畜牧專業鎮,其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以小城鎮建設、建築業、畜牧業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迅速崛起的總體發展格局,特別是延慶縣對舊縣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方向確立,鎮域經濟和環境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 。舊縣鎮黨委、政府堅持實施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目標的3321富民工程,鄉鎮工業化為目標的強鎮工程,鎮區域鎮化為目標的形象工程,不斷推進舊縣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產業結構
都市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在基本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的基礎上,大力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由糧食種植為主的狹隘農業向糧、菜、果、畜、林、草以及農產品加工全面發展。繼續鞏固奶牛專業鎮地位,推進畜牧業發展,培育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健全三級防疫體系。舊縣鎮的有機蔬菜基地、果品採摘園、蘭花繁育基地、葡萄園基地、鮮杏基地等項目建設順利 。
工業
商旅綜合效益穩步提升。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5億元,共有6家企業在我鎮進行投資,盤活常家營構建廠。大力推進休閒旅遊和觀光旅遊,黃金周期間接待遊人3.1萬人,旅遊收入77.1萬元。
農業
舊縣鎮是的農業大鎮,地肥水美,土壤是褐土,包括淋溶褐土、石灰性褐土、典型褐土三大類,1980年修建的白河北乾渠由東北至西南斜貫鎮中北部,進入靳家堡鄉,共有機電井175眼,揚水站11座,形成了便於灌溉的水利網路,52921畝耕地,其中水澆地面積32689畝,占耕地面積的62%,糧田產量2404.8萬公斤,占全縣糧食總產的七分之一,主要以種植優質玉米和蔬菜為主,特種的地理特徵構成了全鎮北果、南菜、中間糧的生產格局,6600多畝蔬菜基地年產蔬菜3316.3萬公斤,6000多畝果品基地年產乾鮮果品241萬公斤,而且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95年被北京市命名為肉牛專業鄉,全鎮有10個規模養殖小區,1個萬頭規模現代化豬場,蘭狐、獺兔、梅花鹿、旱鴛鴦等珍禽特畜飼養逐年增多,年出售商品牛3922頭,商品豬22066頭,商品奶600萬公斤,肉雞30萬隻,商品蛋256萬公斤,出售商品羊5105隻,年末牛存欄3000頭,其中奶牛1500頭,生豬存欄12325頭,蛋雞存欄143010隻,肉雞存欄68300隻,羊存欄4920隻,通過發展畜牧養殖業,實現種養一體化良性循環的生產格局,98年建設大柏老畜禽交易市場占地32000平米,建築面積1500平米,集吃住交易為一體,該市場將成為聯繫京南、京北、京西北的集散地中轉站。
常里營牡丹生態觀光園規劃面積500畝,園內種植反季節牡丹2500株,室外應季牡丹1.5萬餘株,主要直銷中石化北京公司,年銷售額150萬元。 已經與中科院植物所、中國農科院等國內牡丹培育領域頂尖學術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國牡丹種質資源圃、牡丹研發和深加工基地。
米糧屯陽光果園占地200畝,種植了梨、桃、杏、蘋果、葡萄五大系列100多個國內外名、特、優、新的品種,年產量30萬公斤,年產值300萬元,是觀光採摘休閒度假的好去處。2004年該園五久香梨、艾宕梨獲得延慶縣首屆金秋果品擂台賽優質獎和梨王稱號。2006年市農委授牌為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示範實訓基地。
鎮內還分布著多家採摘園:黃峪口村700畝蘋果採摘園、5畝櫻桃採摘園、三里莊3000多畝鮮杏和仁用杏以及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的1000畝牡羊峪國光蘋果基地,目前是延慶最大的國光蘋果基地。
建築業
舊縣鎮建築力量雄厚,1993年成立北京市建雄建築集團,是一業為主多種經營跨行業,跨所有制共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建築施工國家一級企業是全鎮的龍頭企業。
城鎮建設
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鎮中心幼稚園於五月底開園;鎮區道路改建項目基本完工;香龍路工程舊縣段全面開通;啟動污水處理廠;府前街改造工程招投標手續已經完成;配合龍慶峽景區升級改造,舊小路改建、景區停車場建設工程已經完成;農貿市場主體建設完工;鎮區燈光改造順利完成,安裝太陽能燈134盞、高桿燈3盞;龍灣河治理工程前期籌劃工作已完成。完善鎮域81公里公路的日常養護工作,完成1.1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道路硬化5萬餘平方米,完成大柏老、盆窯、西龍灣、牡羊峪的改水和657戶改廁任務,安裝太陽能燈187盞,新建西龍灣村沼氣站1個,推廣節能吊炕1950鋪。
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幾年大力加強環境整治工作,建設地埋式垃圾運轉站3座,封閉中轉站1座,建設垃圾池209個,專用垃圾運輸車7輛,保潔員達到112名,繼續堅持“村掃、鎮運、縣銷納”的工作程式,向建設生態涵養區及衛生鎮邁進了一大步。完成盆窯山爆破造林700畝,新建補植林網2.6萬米,完成鎮區道路、村莊、進村路的綠化美化工作。開展三里莊小流域綜合治理,栽種果樹1200畝。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發放奶牛優質精液補貼10萬元、倒奶補貼66.66萬元;發放優待金、醫療補助、失業人員保險補助、殘疾人特困補助和扶殘助學資金等補助款93.5萬元。改建了舊縣敬老院,為14名患者免費做了復明手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1.59萬人,為925人報銷醫藥費184.29萬元。拿出100餘萬元對種植、養殖等產業進行扶持。舉辦養殖等培訓班60餘次,培訓人次達到3000餘人次。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