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興山石蛙(石蛙,學名棘胸蛙),成蛙體長10-13厘米,體重125-200克;頭扁而寬,吻端燉圓,突出於下頜,吻棱不顯,眼睛突起;皮膚粗糙,背部皮膚暗灰色有疣狀突起;四肢粗壯,肌肉發達;雄蛙胸部有棘狀肉刺,腹部光滑呈淡黃色;雌蛙胸腹部光滑呈白色。蛙肉色白,細嫩柔滑有彈性,蛙湯甘香爽口,被譽為“百蛙之王”。興山石蛙品質優,營養價值高。蛋白質≥14%,胺基酸≥11.8%,脂肪≤0.4%。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兒癆瘦、疳疾最良”;《中國藥用動物志》載“石蛙有滋陰強壯,清涼解毒,補陰虧,驅癆瘦,化瘡毒和兼補病後虛弱諸功效,其蝌蚪能烏髮,卵子有明目之功效”。
產地環境
氣候情況
興山縣地處三峽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石蛙棲居地在海拔600米以上,適宜水溫為15-25℃。森林覆蓋率80%以上,年平均氣溫15.3℃,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氣溫5.5℃。
水文情況
興山縣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73%,無霜期292天,年均日照1881.1小時。興山縣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地表水資源豐富,域境內共有大小溪河156條,河水年平均總量41.5立方米/秒,平均流速為1.93立方米/秒,歷史最大流量高達3920立方米/秒,年均產水總量9.33億立方米。
地形地貌
興山縣的地貌區劃屬秦嶺大巴山體系,山脈走向從東向西伸展,總地勢為東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漸升高。東北部群山重疊,多山間台地,向南逐漸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溝深谷幽,水流湍急。縣境內有大小山頭3580座,最高點位於與巴東交界處的仙女山主峰,海拔2426米;最低點位於與秭歸接壤處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達2317.4米。興山縣西部、北部有華中第一峰神農架、仙女山、萬朝山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阻擋冷空氣入侵,同時暖空氣進入因為高山阻擋不能北進,形成了獨特的興山小氣候,適宜養殖石蛙。
歷史淵源
石蛙有1700年的養殖史,最早見諸《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析秭歸北部置興山縣,上貢紵、葛、茶、蜜、石蛙。
20世紀70年代中葉,興山人將興山的棘胸蛙,命名為“興山石蛙”。
2012年5月中旬,興山縣老區建設促進會與縣扶貧辦和水月寺鎮扶貧辦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椴樹埡興山石蛙生態養殖項目進行了實地調查,並撰寫了《興山石蛙仿生態養殖大有可為》的調查報告。
2016年,宜昌市水產局推薦興山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為宜昌市水產品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建設項目。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興山縣有石蛙養殖戶300餘個,年產量1000萬尾。
產品榮譽
1985年,宜昌水產部門39號文《關於印發1985年全區地方特種優質水產品鑑評結果的通知》稱:興山石蛙”經三年連續鑒評具有地方特色,列為宜昌地區優質水產品之一。
2017年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興山石蛙”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興山石蛙主棲居於興山縣水月寺、高橋、榛子、黃糧四個鄉鎮,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東經110°25′-111°06′,北緯31°04′-31°34′。涵蓋範圍東至水月寺鎮的界嶺,南至水月寺鎮的高嵐臥佛山,西至高橋鄉的賀家坪,北至榛子鄉的菱角山。
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質量安全要求
產品執行GB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標準規定。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興山石蛙主產於水月寺、榛子、高橋、黃糧四個區域,其區位獨特,環境優美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水標準。區域內無污染,土壤、空氣、水質等產地環境優良。區域內環境、水質、大氣、生產條件等均符合《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國家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1992)的要求。適宜興山石蛙的養殖生產。
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興山石蛙種源選用水月寺野生石蛙純種子一代,在興山產區優質流動山泉水中經過低溫慢速生長而成的一種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較高的珍稀水產品。興山石蛙,學名棘胸蛙,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石蛙體大而粗壯,成蛙一般體長10-13厘米,體重125-200克,大的可以達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膚粗糙,背部皮膚成暗灰色,背部有許多疣狀物,頭扁而寬,吻端雖園吻棱不顯,突出於下頜,鼻孔位於吻與眼之間,兩鼻孔之間的距離與兩眼之間的距離幾乎相等,內耳突發達,無外耳突。同齡石蛙雄性大於雌雄,性成熟後的雄蛙前肢極為短粗,胸部有呈棘狀的肉刺,腹部呈淡黃色,雌性胸部無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成蛙每年3-4月開始成熟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開始下退。
生產過程管理:
水域選擇:選擇水流充足、陰涼、潮濕、水質清新的地方,水質達到國家二級類以上水標準。
蛙池的建設與設定:人工養殖石蛙一般採取精養,建池時應注意儘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餵食等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條件,而且又要便於飼養管理。種蛙池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為3:1,並設有棲息的石穴,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孵化池面積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值6-8,並含充足的氧氣既可。蝌蚪池面積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值6-7,水陸比2:1。幼蛙池面積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pH值6-7.5。
養殖方式:在蛙池上方栽植絲瓜、佛手瓜、葡萄等藤木植物,給池內的石蛙營造出一種天然的遮陰環境,增加池內水生生物的多樣性;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方,入池的水量與池底的排水量相近,池水保持流水狀態,池內裝置滅蟲(蛾)等,引誘昆蟲作為蛙的輔助餌料。石蛙的主食為黃粉蟲、優質蚯蚓。優質的餌料、清新的水域、優良的環境、獨特的興山小氣候使興山石蛙比別地的石蛙肉質更細膩、味道更鮮美。
蛙病防治:採用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蛙病防治原則,用大蒜梗子和高錳酸鉀防病,用食用鹽和紅藤防螞蟥,確保蛙肉品質極佳以及食品的質量安全。
產品捕捉及產後處理:興山石蛙,從餵養餌料(黃粉蟲、優質蚯蚓)-馴養種蛙-繁殖蛙苗-生態養殖,養殖周期為2-3年,體重達到125-200克既可捕捉。
生產記錄要求:協會按《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填寫生產記錄,建立蛙池養殖生產記錄檔案,全面記載興山石蛙的生產過程,確保興山石蛙質量體系具有全過程的可追溯性。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興山縣地域範圍內的石蛙生產經營,在產品和包裝袋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興山石蛙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水月寺石蛙產業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