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基本信息

興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

規劃綱要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興寧加快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本綱要主要明確“十三五”期間全市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是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未來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環境

(一)現實基礎與制約因素。

“十二五”時期,興寧全市上下緊緊圍繞振興發展主線,以高新技術產業園、文化旅遊產業園、現代商貿物流園、新中心城區、精緻高效農業基地“三園一區一基地”建設為中心,以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為抓手,大力推動工業興市、農業升級、旅遊富民,確保“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同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較好地實現了“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1. 經濟穩步快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15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52.76億元。“十二五”期末,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07%,較預期15%的增長目標低5.93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15500元,年均增長7.6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1億元,年均增長25.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11億元,年均增長25.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09億元,年均增長11.6%;外貿進出口總額1.14億美元,年均增長8.45%。園區建設擴園提質取得突破性進展。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廣梅園興寧共建區和水口工業園規劃建設順利推進,順利完成總體規劃和共建區1363畝的征地。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配套基礎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獲選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雲山汽車獲批4款新能源純電動車準入生產,東莞拓展、富達金、立訊精密、保儀國際、凱聞食品、精維進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獲授省級優秀產業轉移園,成為梅州市首家獲得ISO14001 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工業園。2015年園區工業總產值37.2億元、稅收1.1億元、規上企業增加值7.3億元。

2.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城市面貌顯著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成績。濟廣高速平興段建成通車,興華高速進入全線施工階段,汕昆高速興畲北延線前期工作順利推進。市內交通幹道不斷完善。福興大道建成通車,國道G205線繞城改建、興寧大道、錦繡大道等重點項目建設穩步實施,火車站至梅河高速興寧西出口段拓寬改建、省道S120線五華礤新至興寧松陂段改造工程以及G205興南大道圓盤、洋里大道圓盤渠化工程順利完成。水口至五華布美、新圩至畲江段、龍北至鐵山段完成升級改造。“十二五”期末,公路總里程達2775.23公里,公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達到133.72公里。積極探索民間投資參與垃圾、污水處理等市政設施建設,採用BOT模式推動城區環衛工作的市場化運作,成為梅州首創。農村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有新成效,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工程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城區寧江河穿城段改造工程、第二輪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省級水利示範縣建設項目、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及水系連通試點紮實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順利實施。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加快推進。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98.55萬,城鎮化率達到44.23%。南部新城首期土地一級開發及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紮實推進,三所學校、興旺大橋動工建設。城市管道天然氣建設穩步推進,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前期準備工作完成。民營三甲醫院、市民廣場等項目完成規劃設計。“十二五”期間,總投資200多億元的興寧新城產業項目和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歐尚購物中心、興一廣場、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投入運行,神光山郊野公園、神光湖濕地公園、碧桂園高檔住宅小區、華豐國際小家電生產基地建成完工,文峰新城、錦繡新城一期工程建成交付使用,毅德商貿物流城、神光山皇家金煦國際度假村、熙和灣客鄉文化旅遊產業園、電商產業園和高端技術裝配產業園順利推進。

3. 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特色產業效益明顯。工業興市和旅遊富民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26.9:34.4:38.7調整為2015年的26.9:25.3:47.8,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73.08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3.49%;旅遊總收入20.17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38%。旅遊景區硬體建設不斷完善,旅遊接待能力穩步提升。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圍龍屋之鄉、中國花燈之鄉、版畫之鄉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放大。工業增長的質量不斷提高,工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25.47億元增加到2015年32.05億元,年均增長4.7%。支柱產業作用更加突出,2015年機電製造、食品加工、電力、紡織、工藝、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總產值48.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1.3%。優質稻、蔬菜、水果、油茶、養殖、茶葉六大特色農業等各種研究基地、示範基地、重點基地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各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82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69家。農業效益不斷提高,農業品牌建設取得新成績,“三品”認證企業21家,面積達18279畝。電商示範基地和阿里巴巴集團“千縣萬村”農村淘寶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我市農村淘寶成為省模範服務中心。獲評中國油茶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4. 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15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65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87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14.08%和14.49%。2015年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7.58%。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成效明顯,市鎮村三級公共就業服務平台運行良好,“十二五”期間共有3.3萬勞動力得到就業、技能培訓,1.6萬人通過職業技能鑑定。勞動關係和諧發展,勞動監察“兩網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能力建設不斷加強。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9%。“十二五”期間籌集並投入幫扶資金9.19億元,其中43個貧困村的村均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高質量完成省、市下達的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目標任務。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試點改革並成立了民營鴻惠醫院,組建梅州第一個緊密型醫聯體興寧市人民醫院水口分院。全面實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99.8%,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5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退休養老金和失業保險標準提升。社會保險征繳擴面工作有新增長,全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五大險種參保人數達26.2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9萬多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7.54萬人。保障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間,共完成6914套(戶)保障性住房建設、8847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棚戶區改造6002套(戶)和2554戶“兩不具備”村莊搬遷。教育事業持續發展,高標準建成40所幼稚園,“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成功創建教育強市和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縣)。實現村村有文化室、農家書屋、廣播電視全覆蓋,建成444個“一村一文化活動中心”項目,“一村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項目入選第一批創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獲評省文化先進市(縣)。制訂了振興足球工作方案,開展了“市長杯”等一系列足球賽事。打造圍龍屋文化成為旅遊新熱點,獲評中國圍龍屋之鄉、中國花燈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杯花舞)之鄉和中華詩詞之鄉。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保持先進,201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73‰,低生育水平持續鞏固,獲評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社會治安良好,安全生產工作保持優秀,平安興寧建設不斷推進。國防工作取得新成效,獲評省雙擁模範市。此外,其他社會事業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新成績。

5. 污染防控穩步推進,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美化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完成碳匯造林、封山育林16.62萬畝。道路生態景觀林帶、沿江沿水景觀帶、國省縣道綠化工程建設全面完工。建成22個森林公園,建有省、市自然保護區7個,森林覆蓋率達67.62%,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86平方米,年均增長13.64%,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省林業生態縣。城區環衛配套設施全面提升,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40%以上,完成新建或續建污水廠及配套項目、水環境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等26項工程。全面完成“一鎮一站”、“一村一點”建設和驗收工作,鄉鎮生活垃圾全部實行無害化處理,90%以上的村實行生活垃圾收費管理制度,城區生活垃圾實現全壓縮密閉轉運、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250噸/日。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後水泥產能89萬噸、落後造紙產能2.59萬噸,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72%,省下達的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單位GDP能耗目標全面完成。

6. 政務環境最佳化提升,改革創新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步伐加快,投資管理體制、金融、價格等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市行政服務中心建成使用,民眾可享受407項優質政務服務。財稅體制改革加快,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採購、財政資金管理、土地出讓等制度逐步健全。市政務網站完成升級改版,網上辦事大廳建成使用,農村黨務、村務、財務實現網上公開,行政效能明顯提升,政務環境日益最佳化。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穩步推進,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仍然較小,人均GDP水平較低,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壓力巨大。2015年人均GDP15500元,遠低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二是產業結構亟待最佳化,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第二產業比重偏低。2015年三次產業比為26.9:25.3:47.8,第二產業低於梅州市平均水平11.4個百分點。三是園區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大產業、大企業支撐,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技術含量比較低,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尚未形成產業集聚式發展,發展後勁仍需增強。截至2015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僅有16家,沒有一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四是財稅持續增收壓力大,稅源結構比較單一,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農林水事務和“三園一區一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財政剛性支出增長較快,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五是城鎮化基礎相對薄弱,老城建成區現狀人口密度大、建築密度大、公共服務設施不堪重負、學位擁擠、交通擁堵塞等現象日益凸現。六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人民民眾的期待還有差距,改善民生任務依然繁重。

表1:興寧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要目標實現情況表

類別 指標 單位 2010年 完成數 2015年 完成數 年均 遞增
經 濟 發 展 GDP 億元 98.96 152.76 9.07%
人均GDP 10708 15500 7.68%
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 % 38.7 47.85 --
一般預算財政收入 億元 3.24 10.01 25.3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27.78 85.11 25.09%
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量 2.18 5.28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49.15 85.09 11.6%
進出口總額 億美元 0.76 1.14 8.45%
城鎮化水平 % 40.71 44.23 --
旅遊總收入 億元 4.07 20.17 38%
社 會 發 展 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 % 40.13 57.58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690 20650 14.08%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56 13487 14.49%
城鎮登記失業率 (或城鎮調查失業率) % 2.69 2.19 --
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累計 萬人 0.528 0.53 0.08%
轉移農業勞動力累計 萬人 2.3336 1.23 -12%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90.8 95 --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57 59 --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 % 99.4 99.8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 % 100 100 --
常住人口 萬人 96.39 98.55 --
人口自然增長率 5.07 6.73 --
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生數 1.6 1.71 --
資 源 環 境 萬元GDP能耗 噸標煤 0.449 0.3526 -4.72%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 % 70 95.5 --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80 100 --
二氧化硫 5700 3600 -8.78%
化學需氧量 14900 13000 -2.69%
氮氧化物 10300 7300 -6.65%
氨氮 1960 1600 -3.98%
森林覆蓋率 % 65.1 67.62 --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平方米 9.95 18.86 13.64%

(二)發展機遇與面臨挑戰。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將產生重大變化,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發展大勢,我市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加速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

——從全球來看,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將成為經濟轉型的突破口,以新能源和新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持續催生網際網路+、分享經濟、3D列印、智慧型製造等大量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這為我市搶抓產業發展制高點,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但與此同時,全球經濟處於後金融危機的深度調整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等新的區域投資貿易協定將對全球投資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地緣政治和大國關係更加複雜多變。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推動“再工業化”,實施“工業4.0”再造發展優勢,進一步催化了貿易保護主義情緒的釋放,我市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從全國來看,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發展軌道,經濟發展向中高速、中高端發展,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發展方式轉變和體制機制改革將取得新的突破,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四大板塊”、“三個支撐帶”等戰略的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新的格局。“四個全面”、“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及“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的提出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國內產業和經濟格局將面臨深刻調整,這為欠發達地區的後發崛起、加快趕超帶來新的空間和機遇。但同時我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市場競爭力將逐步從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結構調整陣痛顯現,“十三五”期間仍面臨穩增長的較大壓力。

——從省內環境看,廣東省未來仍將保持略高於全國平均速度的穩定增長,發展動力、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全面創新驅動轉換。粵東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將進一步提速,增速要高於珠三角地區,廣東經濟從一極向多極發展,形成以珠三角為重心、東西北地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全省總體進入中高收入地區行列,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將邁向重大台階。但減速換擋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投資和資本擴張為主導、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全面深化改革、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繁重。

——從梅州市及興寧自身看,國家促進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兩大政策深入實施,梅州市對外快速交通加快完善,嘉應新區、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廣東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特色產業帶和一批重大項目的加快推進,廣州對口幫扶力度的不斷加大,梅州市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這對於興寧未來利用好國家支持原中央蘇區、省政府支持粵東西北發展的政策,積極對接、主動謀劃、加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同時興寧經濟欠發達的現狀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全市經濟總量小,特別是人均生產總值更低,缺乏大項目、大產業、大企業支撐,實現振興發展目標壓力巨大。我們要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強烈的發展意識,清醒認識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發展形勢的重大轉變,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提質,科學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全力開創興寧振興發展的新局面。

二、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省委、省政府“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市委、市政府“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20年達到或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目標,全面落實國家促進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和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兩大政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為主題,以“三園一區一基地”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三大抓手”,堅守“兩條底線”,加快實現振興發展,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把我市建設成為新型工業集聚區、粵閩贛邊商貿物流中心、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區、精緻高效農業創新區和梅州市城市副中心,當好梅州振興發展的主力軍,建設富庶美麗和諧幸福興寧。

(二)發展原則。

——振興發展原則。堅持把跨越式發展作為核心任務,奮力在經濟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上實現大突破,以“三園一區一基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平台,以發展新型特色工業,培育文化旅遊產業,打造商貿物流中心,推動精緻高效農業為重要方向,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競爭力,推動縣(市)域經濟快速發展。

——創新發展原則。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目標,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新型工貿市”建設的重要支撐,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培育和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釋放改革紅利,努力實現改革引領、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綠色發展原則。樹立生態優先理念,守住綠水青山,走集約高效、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道路,著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格局。

——集聚發展原則。遵循“統一規劃、分區指導、梯度推進、集聚發展”的原則,有序推進園區開發和項目建設,完善園區及周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推動園區建設聯動發展、錯位發展、集聚發展,提升園區承載力和產業集聚能力,全力打造我市經濟振興發展的產業載體。

——民生優先原則。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著力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發展的目的落實到富民、為民、安民上,使全市人民充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開放融合原則。構建開放型經濟,藉助“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加強與海外華人華僑的聯繫,拓寬海內外市場,加快推動外經貿轉型升級。加強與各縣(區),與粵東、粵北、珠三角等地區,以及閩西、贛南等省際之間的區域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效推進,民生工作邁上新台階,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三園一區一基地”發展格局進一步最佳化提升,實現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五位一體”協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 %以上,超過27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 %以上,超過26118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超過20.1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超過316.01億元;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超過171.15億元。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顯著進展,研發(R&D)投入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以上。

2. 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新型工業主導地位突出,現代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現代精緻高效農業結構更加合理,初步建成粵東新興綠色工業加工製造基地和粵閩贛三省邊際的商貿物流中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7:35:48。新型工業地位明顯提升,成功培育一批產值20億到50億元的企業,工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文化旅遊經濟和現代農業經濟不斷壯大,2020年實現旅遊接待人數及旅遊總收入翻一番。產業園區承載力和集聚度不斷提高,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興寧組團建設加快推進。

3. 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更趨最佳化,城鄉一體化建設邁上新水平,城鎮化率提高到50 %以上,2020年建成容納35萬人的中等城市。城市對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鄉發展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4. 民生福祉穩步增進。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實現翻一番的基礎上,分別增長8%和8.1%,增速高於梅州市平均水平,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以上,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社會保障卡套用率達80%以上,企業參保率達80%以上,“五大險種”覆蓋率大幅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升。

5.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勞動就業、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科技、人口計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基本設施不斷完善。城鎮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成長勞動力免費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充分就業。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8%,每千人醫生數達到2.5人,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達到1.4萬人。精準扶貧取得成效,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文化強市(縣)工作紮實推進,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歷史文化保護名錄覆蓋率超過60%。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6. 生態文明建設良好。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環境質量主要指標處於全國前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基本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68%,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9平方米,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8 %,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低碳、綠色、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突破,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上級下達目標內;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污染物減排指標。

7.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最佳化,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社會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設深入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健全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