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解釋: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出處:
《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東漢鄭玄註:“知,謂善惡吉凶之所終始也。”“此致或為至。”
南宋朱熹註:“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謂“致”即行,以論證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後理學家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參見“格物致知”。
致知:達到完善的理解。
古文
原文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通過在一定規矩里學習知識後,達到對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相關致字成語
表里 一致
別無二致
步調一致
發財致富
發家致富
做張做致
錯落有致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負重致遠
格物致知
鉤深致遠
高情遠致
和氣致祥
豪情逸致
毫無二致
淋漓盡致
臨危致命
殺敵致果
聲罪致討
閒情逸緻
相關知字成語
飽人不知餓人飢
飽漢不知餓漢飢
不知薡蕫
不知輕重
不知去向
不知所可
![致知](/img/f/d2f/nBnauM3X1QDO3czMxYDN2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2Q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不知所云
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痛癢
達地知根
貴在知心
盡人皆知
略知皮毛
略知一二
落葉知秋
茫無所知
迷而知反
迷而知返
迷途知反
安分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