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布魯克林橋

一個瘋人飛奔上你的扶牆, 啊,無眠如你身下的河流, 在詩人的想像中,橋是走向永恆的通道。

詩歌原文

多少個黎明,
從波光蕩漾的棲息中,
那海鷗一身寒氣,
用羽翅輕點並轉動自己,
散播騷動的白色光環,
越過纏著鐵鏈的港灣的海水,
向高處擴建自由女神像。
然後,
劃著名無瑕的曲線,
他的翅膀放棄我們眼睛,
它們幻影翩翩仿佛船帆朵朵,
跨越將被存檔的數字紙頁;
直到我們,從我們的日子裡被電梯放下……
我想到電影,
那全景的戲法讓眾生傾倒,
朝向螢光炫閃的螢幕,
它從未露出真相,但再次匆匆搬演,
預先講述給相同銀幕下的另一批眼睛;
而你,跨越海港,步步銀光,
仿佛太陽隨你邁進,
卻從未像你那樣闊步向前,
不遺餘力。
你的自由絕對支持著你!
也許是從捷運的天窗,獨室或閣樓里,
一個瘋人飛奔上你的扶牆,
片刻間斜探出身體,
尖嘯的襯衣氣球般鼓起一個玩笑,跌落無言的大篷車。
沿著華爾街,正午透過鋼架投進街道,
天空那電氣石的鋸齒;
整個下午,亂雲飛繞著起重機的轉動……
你的纜繩,依舊呼吸著北大西洋。
隱秘如猶太人的天堂,
你的獎賞……你把讚美贈與時間無法復活的無名:
你昭示,生氣蓬勃的緩解和寬恕。
噢,狂暴熔鑄的,豎琴和祭壇,
(苦力怎能校準你唱詩的琴弦?)
先知的誓言那可怖的開端,
賤民的祈禱,還有那愛人的呼喊,
交通燈再次掠過,
你輕捷的沒有裂痕的言辭,
群星完美無瑕的嘆息。
如連珠串起你的路途,濃縮永恆:
我們看到,你的臂膀托起了夜空。
我等待著,在你的影子下碼頭邊;
只有在黑暗裡,你的影子才會清晰。
這城市熾烈的包裹都鬆開了,
雪,已淹沒了一個鋼鐵之年……
啊,無眠如你身下的河流,
飛跨大海,牧場夢想中的草地,
有時席捲過最低微的我們,
下降並以曲線賦予神一個神話。

詩歌注釋

①這是克萊恩的組詩《橋》的一個選段。

創作背景

《致布魯克林大橋》是組詩《橋》的序曲。關於這首詩的寫作緣起還有一個小插曲:1924年,克萊恩移居紐約,他的公寓正是布魯克林大橋的設計師羅布林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詩人眺望大橋時產生的謳歌大橋的欲望促成了這首詩的誕生。

詩歌賞析

哈特・克萊恩雖然生前只出版了2本詩集,卻被公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有獨創性的詩人之一,而單行本的長詩《橋》又被認為是他的最高成就。詩人用迷狂的語言展現了一個關於美國歷史和精神的重要性的龐大意象。
全詩由1個序曲和8個部分(共15首詩)組成,每個部分都構思精巧、自成一體,相互又能有機地融合,內容是紐約的都市景觀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許多評論家認為,《致布魯克林大橋》、《河流》及《隧道》三首是全詩的精華。
在克萊恩的筆下,大橋不僅僅是一個輝煌的實體,更是美國精神的象徵。詩人把整個美國從開端到未來凝聚在鏗鏘有力、滿懷激情的詩句中,極力表現一個民族的巨大開拓力量和蓬勃向上的強壯生命力。
在詩歌結構上,克萊思明顯借鑑了艾略特的布局,但又將艾的悲觀主義的追問、質疑轉化成明朗的頌歌基調,使這首詩在主題思想方面和《荒原》的悲觀主義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
詩人把布魯克林大橋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的象徵,以一種近乎狂喜的熱情描繪了他心目中的歷史和精神意義上的美國。正如威納德・托普所說:“當他想尋求一種能把關於美國生活的長詩結成一體的神話時,他就把注意力轉向這座橋。”亦如詩末一句“用曲線把神話獻上帝”。
布魯克林大橋的神話性首先體現在空間性上。“凌空高建起自由神像”,既賦予了大橋雄壯的姿態,又盛讚了大橋所體現的自由精神。大橋是美國創造精神的象徵,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象徵。接著,詩人以寫意的筆法將眼光從闊大的空間中移向橋的細部以及橋外的世界,一個跳海自殺的人匆匆結束自己生命。
這剪影似的描寫源於生活現實:布魯克林大橋環境優美,海水碧波蕩漾,被人稱為“自殺者的天堂”,每年都有許多陷入絕望的人選擇這裡作為自殺的場所。這一細節也揭示了飛速發展中的美國所特有的瘋狂情緒。
從第六節開始,詩人改換了觀察大橋的角度,他仿佛漫步在橋的四周,觀看華爾街紛繁的躁動、陽光的遊動、紅綠燈中“凝固的永恆”的橋面、黑夜中清晰的影子等等,潛藏著無奈、猶疑、低落的慷緒。
其次,歷史的深遠感也為布魯克林大橋戴上了神話光環。克萊思不僅力求把大橋所展現的巨大空間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時時把人們的眼光引向歷史的深處,展現時間的綿延。
本詩敘述了大橋在一天之內的景色變化:從拂曉到夜晚,布魯克林大橋四周的景色紛繁變化。翱翔的海鷗,高高矗立的自由神像,都市夜晚的燈火,都是常常入詩的景物,但在克萊恩筆下卻呈現著獨特的色彩,勾起人奇特的聯想。
在詩人的想像中,橋是走向永恆的通道。銀色的鋼鐵長龍從歷史中走來,身上帶著渴求進步的期望,從視線中裊裊遠去,走向未知的歷史中,正像馬科斯・坎利夫所說:“克萊恩的追求,是要把舊的美國和新的美國融為一體。”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裡,他的思緒跨越歷史的虹橋,從遠古時代回到現代社會,“像你腳下的水流般無眠/穹隆狀立於海上,這草原夢幻之土/有朝一日你延伸下降到我們最底層”。
這首詩充分體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力求在歷史的闊大背景中展示現代都市生活的神韻,詩人滿含深情地展示了大橋動人的雄姿,並把它稱為“豎琴”和“祭壇”,形象地體現了克萊思對美國的現代性和神話性所作的“神秘性的綜合”,顯示出詩人的最高藝術成就。
詩人在《橋》中所體現的生活態度基本上是樂觀的,他從歷史中發掘民族的生命力,展現現代生活的力量。然而,克萊思又不能被稱作為樂天派詩人,他常對自己的追求感到疑惑、彷徨,他對現實生活的憤懣在詩歌中也有多處顯露,如詩中提及的自殺者。他無法避開現實的黑暗而獨自享受光明,最終在《橋》發表後不久,跳海自殺,離開了這個他既愛又恨的世界。

作者簡介

哈特・克萊恩(Hart Crane,1899-1932),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自幼就極度焦慮,情緒波動較大。他十幾歲就開始寫作,雖然從未上過大學,但他按自己的癖好有步驟地消化了伊莉莎白時代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馬洛鄧恩)和十九世紀法國詩人(拉法格蘭波)的影響。
在紐約居住期間,克萊恩結識了許多文壇大腕,譬如艾倫・塔特、卡・安・波特、E.E.卡明斯等,但由於酗酒和長期的情緒不穩定,他未能和其中任何一人保持長期的友誼。作為艾略特的信徒,他把歐洲文學和傳統格律的影響和源自惠特曼的美國感受力結合在一起。
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單行本的長詩《》――用迷狂的語言展現了一個關於美國歷史和精神的重要性的龐大幻象。像艾略特一樣,克萊恩致力於運用現代工業化都市中的景觀來創造強有力的新的文學語碼。克萊恩自殺於.1932年,從一艘墨西哥駛回紐約的輪船甲板上跳海身亡。死時年僅33歲。他生前只出版了兩本詩集――《白色樓群》(1926)和《橋》(193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