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及分類
自貢龍的完模標本(編號CV 00261)包括一根部份下顎骨、上顎骨及基枕骨。其他來自於身體各部份的其他骨骼,同樣被編入自貢龍屬中。侯連海等人認為它很像峨嵋龍,但在脊骨上有所分別。早期的解釋指它是屬於腕龍科。
於1980年代,中國的蜥腳下目分類出現了很多曲折的情況。1983年,董枝明、張奕宏及周世武從與斧溪自貢龍( Z. fuxiensis)的不同骨骸命名了斧溪峨嵋龍( Omeisaurus fuxiensis),但後來卻指它們是同一動物。其後,自貢龍被認為是屬於峨嵋龍,或可能是榮縣峨嵋龍( O. junghsiensis)的異名。於1990年代中期,學者們改將自貢龍歸類於馬門溪龍。他們指出自貢龍的化石是來自在峨嵋龍與馬門溪龍之間的地層,但與馬門溪龍最為相似。而且兩者的脊骨神經棘都有輕微的分叉,這個特點卻在峨嵋龍中看不到。於是他們將自貢龍重新命名為斧溪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fuxiensis)。這個主張在很多有關蜥腳下目的文獻獲得贊同,但仍有一些學者指出自貢龍是獨立的屬。
古生物學
無論自貢龍的分類如何,它作為類似馬門溪龍或峨嵋龍的蜥腳下目,它會是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並有著長的頸部。自貢龍被認為是中至大型的蜥腳下目,長約15米。
科學分類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屬: | 自貢龍屬 Zigongosaurus Hou, Zhao and Chao, 1976 |
種: | 釜溪自貢龍 Z. fuxien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