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需求

所謂自然需求,是指人的本能需求。它是指人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為了生存和發展而對外界物質產生的實際需要。一般地說,人的這種實際需要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即人的自然需要和人的主觀需求或欲望。

釋義

詞目:自然需求

英文:Nature demand

具體解釋:

在經濟學說史上,亞里士多德也許是第一個對人的需求進行抽象分析的學者,他對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提到的按需分配的財產量提出質疑,他說:“財產的數量[以及軍備的實際需要]也應加以考慮。蘇格拉底說到每人財產的數量應以‘足夠維持其素樸(節制)的生活為度’。我們可研究一下,對於這個數量,是否可以另作較明確的敘述?這樣的敘述是含糊的,有如人們隨意說‘生活優良’,這只是一些不著邊際的籠統語言。而且所謂‘素樸的生活’實際上竟然可能是窮困的生活。比較清楚的敘述(界說)應該是‘以足夠維持其素樸(節制)而寬裕(自由)的生活’為度。讓這兩個詞聯合起來,劃出我們套用財富的邊際——兩者如果分開,寬裕(自由)將不期而流於奢侈,素樸(節制)又將不期而陷於寒酸。人們在處理財富上表現過弱(吝嗇)或過強(縱濫)的精神都是不適宜的,這裡惟有既素樸而又寬裕,才是合適的品性。”(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63~64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顯然,即使是亞里士多德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對問題的實質給出正確的答案。因為在這裡,亞里士多德不僅將人的自然需求與社會需求混為一談(軍備需求與人的生活需求),同時也將財富的效用量與效用等級混為一談(“奢侈”或“樸素”),最後還沒有看到自然需求是由人本身物質體的不平衡狀態引起的質的規定性,因此,他不可能對問題有一個科學和合理的認識。

正如馬克思所說:“假如我們想知道什麼東西對狗有用處,我們就必須探究狗的本性。……這種本性瑪格利特則不能從‘效用原則’中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係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後再研究一下各個歷史變化了的人的本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819頁,人民出版社。)

吳傑在《財富論》第三章說:“ 人的自然需求也稱為本能需求。從自然科學上看,人的生命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可以從物質特有狀態的性質和相應的量兩個方面來表現。一般地說,一切人的生命體都是由一定的特殊的物質有機地構成的物質體。例如某些特殊的物質分子以一定的有機形式合成的生物大分子,這些人體特有的生物大分子有機組合構成各種人體器官,而各種人體器官又構成完整人的有機生命體,等等。所謂人的生命運動,只不過是人體的生物大分子和器官在人體內部或外部進行一定的物質的質和量的交換的過程的表現形式。人要生存,就要運動。要運動,就必然要以一定形式耗費一定量的人體物質,以及從外界補充一定量的相應物質。換句話說,人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即人的機體在主動地對體內的物質進行一定質和量進行更新轉換的同時,主動地與外部環境的物質進行一定形式和量的交換。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包括兩個基本內容:一是把從外部環境中攝入人體內的營養物質加以利用,或重新組合為自身的物質,或暫時儲存起來,稱為同化過程或組成代謝過程;二是將人體自有的組成物質或儲存物質進行分解和利用,並把分解利用後的尾產廢物排出體外,稱為異化過程或分解代謝過程。在同化過程中,人體從外界吸收一定量的各種物質,在異化過程中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解一定的物質和釋放一定的能量,這些分解的物質和相應地釋放的能量主要用於供應人的機體的各種生命活動的需要。正是由於人為了保證人本身的物質機體進行的各種生命活動能正常和穩定地進行,需要在自身物質機體內能夠不斷重複進行一定形式和量的物質的新陳代謝的過程,人才會對外界環境的物質產生了一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謂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從它的最基本的物質內容上看,它就是一定的人為了維持自身生命有規律的運動過程的平衡狀態——生態平衡——對外界條件的本能需要。”

性質

人的自然需求具有特有的性質和規定性:(1)人的自然需求由內在要素偏離平衡值的差決定;(2)人的自然需求具有系統性;(3)人的自然需求具有不可替代性;(4)人的自然需求具有有限性;(5)人的需求量具有不可間斷性;(6)不同的人之間的需求之間必然具有共性;(7)不同的人之間的需求必然具有差異性;(8)在有限的時間內,人的需求對象的種類劃分是有限的。

與主觀需求的關係

人的主觀需求是自然需求在其觀念意識上的表現形式,它由自然需求決定。在實際生活中,人的自然需求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人的主觀感覺的強烈程度來表示。這種人的主觀感覺表示著人本身的物質生命體的自然運動的某種狀態——平衡狀態或非平衡狀態——轉化為人的主觀需求。人的這種主觀需求強烈程度的產生,是人的生命運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變化過程,它表示著人的物質生命體的自然運動過程向人的有意識的主觀需求變化的轉折點。在人的主觀需求中,人的欲望作為自然需求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的本能需要產生的物質的特徵信號化為了人的需求信息,而這種需求信息又影響了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因此,所謂人的欲望,只不過是人的本能需要在人的觀念中的表現形式。顯然,人的欲望形式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因為人的思維具有極大的創造力,可以任意地將自己的本能需要與豐富的想像力聯繫起來。這樣一來,便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欲望的形式與它的固有內容沒什麼必然的聯繫,純粹是一種人的隨心所欲的產物,是一種虛無飄渺、無法捉摸的幽靈般的對象。

但是儘管如此,人的欲望的表現歸根結底是本能需要本身決定的。如果沒有人的本能需要,那么,任何人的欲望的表現形式都不可能存在。人的某一種本能需要一旦產生,就必然會有一定的欲望的表現形式。如果人的本能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各種本能需要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強烈;如果人的本能需要得到了滿足,本能需要的外在表現——欲望——就會趨於消失。因此,無論欲望的表現形式是合理地反映人的需要,還是曲解了人的需要,它都是由於人的需要的存在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在這一過程中,觀念欲望的形式一旦產生,便成為一種獨立的外界物質形式,它會對人的自然需求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有如下幾種表現:(1)人的觀念欲望能夠在自然需求的內容和需求量各方面合理地反映人的觀念欲望,因而能夠正確地引導人的消費行為,使得人能在消費過程中最有效地獲得需求的滿足;(2)人的觀念欲望雖然能夠在需求種類上正確地反映人的自然需求,但是在量上卻偏離了人的自然需求的要求,因此,在引導人的消費行為時,使得人的需求量的滿足受到影響,或者導致了過量需求,或者導致了不足的需求,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對人的合理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3)人的觀念欲望在內容上偏離了人的自然需求,因此,引導了人的錯誤消費行為,不僅不能使人在消費過程得到自然需求的滿足,而且還會危害人的生存和發展。

在實際的過程中,以上三種情形都可能發生,可能是其中某一種情況獨立的發生,也可能是兩種或三種情況同時發生,並對人的需求的不同方面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裡,欲望的形式與人的自然需求能否統一,是欲望形式的存在合理與否的根本標準。因為,人的合理和必要的欲望只存在於人的合理需求的質量和數量的範圍內,離開這一範圍,人的欲望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例如,在實際生活中,人也往往會存在不合理和不必要的“欲望”,並影響其消費行為,導致產生負面的不良效果。為了消除這些不良的效果,人們產生了新的需求,如消除戰爭破壞、工業污染的後果的需求等等。這樣一來,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需求一方面給人類帶來禍害;另一方面又導致人類新的需求,如此不斷地循環往復,可以使人類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非理性的欲望就是可以無限增加的。因為無論怎樣的欲望,它都要與一定的消費行為相聯繫,否則這種欲望就只能是一些毫無根據的幻想。每個人都有權想入非非地去任意幻想,只要這些幻想不與人的實際消費行為相聯繫,那么,它就是沒有任何限制和隨意的。但是,這些幻想只要與人實行消費行為相聯繫,那它就會轉化為人的真正的需求,就會因此而受到人的需求的特有性質所規定和限制,並且在量的變化範圍上受到限制。這就是說,無論人的非正常和非合理的欲望的產生有多大的隨意性,只要它影響人的消費行為,那么,它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禍害,這些禍害如果不斷地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威脅到個人或整個人類的生存。如果個人或人類本身的生存都不復存在了,那么,無論怎樣的欲望,包括非正常和非合理的欲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表面看起來,在這裡發生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本身的主觀意識,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是人的需求的客觀存在決定人的主觀欲望,而不是人的主觀欲望決定人的需求的客觀存在。在實際的過程中,人對自身需求的理解的主觀的意識的產生總是受到人的自然需求支配的。人們只有選擇了正確的需求形式才可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滿足,才可能使人本身得到生存和發展。在某些過程中,人的意識可能會選擇錯誤的欲望形式。但是錯誤的欲望形式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以及給人帶來痛苦,影響人的正常生存和發展。這種結果或遲或早會影響人的主觀意識,使之發生改變。而最終的結果總是使人的主觀意識趨向於選擇正確的欲望形式,否則,人就不可能正常地生存和發展。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不要說能夠主動思維和思想的人是這樣,即使對於最初級的生物都有這種本能的適者生存的選擇原則。

總結

這就是說,在一定的人的自然需求產生的過程中,只要導致人的不平衡狀態產生的客觀因素一旦確定,人的實際需求就將被唯一地確定。隨著各種客觀因素的變化,人的實際需求也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儘管人的實際需求通過人的觀念形態即所謂的欲望來表現時,顯得變化莫測和不可捉摸,但是這種表現並不是人的實際需求的本質關係所固有的,相反,它僅是人的意識觀念的特有表現形式的特徵。因為,人的意識對自身的實際需求的理解本身就是理性的認識過程,任何錯誤的消費行為都會在消費過程中或遲或早地被發現和糾正。正如驕奢淫逸的放蕩生活、酗酒和吸毒行為會傷害人體健康一樣,在錯誤或不合理的意識誤導下的人的欲望會妨礙人類的正常地生存和發展。這種人在消費過程中的客觀存在的必然關係總是會被人們認識的,而這種被理性認識的人的欲望才是一種符合人性的最為本質的欲望。因此,我們不能把一切人類的欲望都看著是人類的實際需求,正如我們不能把人的幻覺作為事物的客觀反映一樣。事實上,儘管人的欲望具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在某時、某地,對於某人來說,他的欲望可以是偏離合理需求的,但對於在較長時間區間內的一群人,一個國家或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他們的欲望必然是圍繞著合理需求上下波動,並且從總的發展趨勢上是不斷地趨向於與人類的合理需求統一的。具體地說,假定人們的欲望偏離合理需求的行為定義為一種偶發事件,那么,對於某人、某時來說它發生誤差的機率是很大的。但是,對於普遍情況來說,一方面誤差值的平均和將趨向於零,另一方面,偏離合理值的誤差發生的機率會趨於一個穩定值,而統計的範圍越大,機率的穩定性越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