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革命

李克強: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 改進作風,是一場“自我革命”,革庸懶散奢的“命”,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命”。

中國推動

大部制,政府的自我革命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的步子就不曾停過。1982年,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政府機構改革,中國國務院組成部門從100個縮減為61個;1988年,第二次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並第一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1993年,第三次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59個;1998年,第四次政府機構改革,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來的40個減少到29個;2003年,第五次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為28個;2008年,第六次政府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減為27個。

第六次機構改革的關鍵是,中國實行了大部制。

地方政府改革事關經濟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地方政府改革是整個政府改革的大頭。地方政府直接與企業接觸,直接聯繫人民民眾,市場主體和人民民眾的權益也主要通過地方政府去實現、維護和發展。在整個政府體系中,地方政府作用十分重要,中國90%以上的公務員、85%左右的財政最終支出是在地方。尤其是基層政府,屬於我們通常講的“最後一公里”。

國外推動

發生在國外的革命

政府管理的大部制,主要是市場經濟成熟的已開發國家最早探索實行的一種行政管理模式。經合組織30多個實行大部制的國家裡,政府內閣機構平均有16個。英國五十年代末就開始了大部制,2008年部門數量維持18個;法國自第五共和國開始,政府部門數量從20個減少至2008年15個;德國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一些部門進行了跨度較大的集成,形成了大交通、大農業、大保障和大環保的部門模式,2008年設立部門14個;日本2002年將原來的1府22省廳合併為1府12省廳,是大部門最少的國家;美國在2003年前長期保持14個組成部門,2008年設立有15個。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經濟轉型的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大部制改革還處於探索階段。在這些國家中,內閣機構設定最少的是阿根廷,有12個,內閣機構不超過20個的國家有俄羅斯和墨西哥,分別為16個和18個。更多的國家內閣機構在20個以上,30個以上的也很多,以印度最多,有41個內閣機構。2008年中國處在開發中國家的平均線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