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的一聲槍響,拉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更多歷史觀把清王朝的覆滅歸結於清廷的閉關自守、頑冥不化,革命似乎是一種必然,而歷史學者雷頤在新書《走向革命》里著力關注的是,中國為何又一次像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一樣,選擇以血腥暴力結束一個時代,而沒能以循序漸進的改良之路化解重重危機。
《走向革命》是“雷頤文集”之一冊,所選文章大都散見於作者以前出版的著作當中,此次將有關內容匯集一處,或更有利於讀者對晚清歷史脈絡的整體把握和理解。
作者簡介
雷頤,祖籍湖南長沙,1956年8月出生於湖北武漢,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當數年農民,然後當兵,後又復員當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1985年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編,現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取靜集》《時空遊走: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雷頤自選集》《經典與人文》《被延誤的現代化》《薩特》《歷史的裂縫》《歷史的進退》《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歷史:何以至此》《歷史透鏡看今天》等,譯有《中國現代思潮中的唯科學主義》《在傳統與現代之問》《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等。
編輯推薦
這個國家是怎樣一步步走向革命的?
《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作者、《南方周末》《經濟觀察報》專欄作家、近代史專家雷頤帶你細讀晚清。
讀雷頤的書不純粹是讀史,而是會不斷產生撫今追昔,從歷史中找到鑰匙的感覺。
媒體評論
可以想一想,究竟是楊芳堅守中國傳統的“馬桶戰法”能救中國還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能救中國?歷史證明,近代中國的些微成就終未亡國恰恰卻是許多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主張“師夷”(“向西方求真理”)的有識之士不惜負重房而努力奮鬥的結果。或許,這就是所謂“史的辯證法”吧。一一《林則徐與“文化安全”》
從近代直到現在,不斷有人說西方文明只是“物質文明”,而中國傳統卻一直是“精神文明”。但如果面對現實,真不知此話怎講。怎能將一沒有報紙、公園、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甚至許多城市沒有公共廁所(時的北京就沒有公廁,“京師首善之區”尚且如此,遑論其他)的國度成是世界“精神文明”之冠,而將創立這些公共設施的地方說成沒有精神文而只有“物質文明”呢?一一《近代中國的“公共空間”》
鎮壓自立軍、殺害對己深抱好感與希望的學生,是張之洞審時度勢、權衡利害之後的冷酷決斷.他的確是當時體制內最為開明的大臣,唯其如,當他都以如此殘酷的手段對待一心“勤王”、“救上”的自立軍時,明清王朝的自我改革之/丁正在迅速關閉。改革之門越窄,革命之門越寬;革之門緊閉之時,就是革命之門敞開之日。一一《總督的抉擇》
歷史說明,近代中國的“激進”其實是清政府的“極端”逼迫出來的。所以,與其指責民眾變革的“激進”,不如批評統治者頑固的“極端”與其呼籲民眾不要“激進變革”,不如籲請統治者不要“極端頑固”。恐,這才是化解“激進”的最有效途徑。一一《何以“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