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臨河盜龍體長大約2.5米,體重約25公斤,是一個奔跑能力很強,非常敏捷的獵食性恐龍。從演化角度看,它代表後肢細長的原始馳龍類和相對粗壯的進步馳龍類當中的過渡環節。
生存時代
“臨河盜龍”生活在大約8000萬年前的巴音滿都乎地區。由於特異的埋藏方式,這一地區已成為中國白堊紀晚期最重要的恐龍化石點之一。
化石被發現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聯合古生物學考察隊在內蒙古發現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這件被命名為“精美臨河盜龍”的化石被確定為馳龍類的一個新屬種,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白堊紀晚期小型肉食龍類標本之一。
據悉,由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譚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國際聯合古生物學考察隊於2008年至2009年度對內蒙古臨河巴音滿都乎地區出露的上白堊統烏蘭蘇海組地層進行古生物學調查時,發現了這件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
滅絕原因
不同於中國境內其他的恐龍化石點,這裡的恐龍化石保存在風成岩中,一般推測是白堊紀時期的沙塵暴殺死了“臨河盜龍”並且埋藏了它們的屍體。因此在這裡發現的恐龍化石保存得異常精美,有些甚至保存了恐龍當時的生活姿態。
研究意義
科學家表示,戈壁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的化石出露,如果不及時採集就會風化並最終消失。非常幸運的是這件化石被及時發現和採集,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對這一類群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對鳥類起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