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科學發展規劃綱要

市委二屆七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臨汾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是我市未來10年科學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性檔案。為了使廣大黨員幹部熟悉和掌握《綱要》的各項要求、更好地貫徹落實《綱要》精神,本版從今日起特開闢《解讀》欄目,敬請讀者關注。

臨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市委二屆七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臨汾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是我市未來10年科學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性檔案。為了使廣大黨員幹部熟悉和掌握《綱要》的各項要求、更好地貫徹落實《綱要》精神,本版從今日起特開闢《<綱要>解讀》欄目,敬請讀者關注。

一、臨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

臨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

臨汾2010-2020年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負重轉型、綠色崛起、統籌城鄉、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以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結構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目的,以黨的建設為保障,努力使臨汾成為全省轉型發展的先行區、安全發展的示範區、和諧發展的樣板區,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生殷實、環境優美的新臨汾。

二、臨汾科學發展的目標任務 通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奮鬥,不斷取得臨汾科學發展的階段性成效,努力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生殷實、環境優美的總體目標。

臨汾科學發展的目標任務

(一)經濟繁榮

經濟繁榮

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發展方式實現明顯轉變,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1.綜合實力。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提前10年實現比2000年翻兩番目標;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5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在2010年基礎上再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均比2010年翻一番。

2.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多元產業格局初步形成,工業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穩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趨於合理。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60:36;到2020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55:41。

3.城鎮化水平。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城鎮體系逐步完善,功能不斷增強,城鎮面貌有較大改善;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中心城市服務水平和文化品位進一步提高,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及帶動作用進一步強化,城鄉一體化取得較大進展。

4.對外開放。到2015年,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初步形成以開放促發展的態勢,利用市外資金在全省位居前列;到2020年,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經濟發展外向度較高的內陸開放型城市。

(二)社會和諧

社會和諧

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更加牢固,安定團結、民主公正、管理有序、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體系基本建成,安全生產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程度顯著提升,全社會法制觀念明顯增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格局基本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1.社會公平。到2015年,城鄉居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實現收入上的相對公平,城鄉居民和社會各階層較為均衡地享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到2020年,實現社會各階層在利益分享上的基本公平,使發展成果更多地為全體人民共享。

2.公共安全。到2015年,建立健全包括生產安全、環境安全和治安安全在內的安全長效機制,創建本質型安全城市取得重要進展,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7以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人民民眾安全感指數保持在90%以上;到2020年,各項安全制度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會秩序得到有效維護,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穩定控制在0.7以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控制在0.7以下,人民民眾安全感進一步提高,建成公共安全指數較高的城市。

3.社會保障。到201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事業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各項社會事業達到中西部地區先進水平,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

4.文化發展。到2015年,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健全,文化產業初具規模,人民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實現;到2020年,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比較成熟的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實現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產業強市的跨越。

(三)民生殷實

民生殷實

民生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民生改善取得重大成績,人民民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貧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多層次、多樣化、高水平的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住房條件顯著改善。

1.學有所教。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到2015年,全市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2年以上,行政、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大中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增至10%左右,當年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力爭達到45%,徹底扭轉我市教育落後局面;到2020年,高質量、高水平普及學前三年到高中階段的15年教育,全市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達到14.5年以上,行政、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大中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增至15%左右,當年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力爭達到50%,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健全,城鄉教育差距顯著縮小,教育事業全面振興,成為全省教育強市。

2.勞有所得。積極擴大城鄉就業,為適齡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逐步提高工資標準,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到2015年,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普及,城鄉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20年,城鄉居民生活更加富裕,能較好地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3.病有所醫。政府主導、社區參與、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融預防、醫療、保障、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為一體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到2015年,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全部納入統籌範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3.6人;到2020年,大病統籌報銷比例顯著提高,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普遍建立,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和職業病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4人,公共衛生服務處於全省先進水平。

4.老有所養。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創新社會保障形式,建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及運行機制。到2015年,城鄉養老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城鄉養老保障的全覆蓋;到2020年,養老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老年人口人人安度晚年的目標。

5.住有所居。建立以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三者相互補充的住房供應體制,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到2015年,基本消滅城鄉危房,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到2020年,城鄉居民住房標準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6.貧有所扶。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扶貧開發成效。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發展社會慈善事業,不斷改善貧困地區農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到2015年,全市貧困人口減少到25萬人;到2020年,基本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目標。

(四)環境優美

環境優美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可再生資源利用比重顯著上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地關係日漸和諧,實現水、土地和能源等主要資源“低消耗”,污染物排放總量“負增長”。

1.經濟循環。到2015年,初步形成結構合理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和較為完整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基本構建企業、行業、區域三個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到2020年,實現各類資源的高效、循環、綜合利用,初步建成資源節約型城市。

2.節能降耗。到2015年,萬元GDP綜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到2020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達到全國同類城市先進水平。

3.環境友好。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與2010年相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分別下降10%和15%,煙(塵)下降10%,市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穩定在330天以上,綜合污染指數降到1.8以下,汾河臨汾段水質穩定達到V類標準,其他河流達到IV類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33%,市區綠地覆蓋率達到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平方米,全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到202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與2015年相比下降5%,市區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穩定在335天以上,綜合污染指數降到1.6左右,達到較高水平的空氣二級質量標準,境內汾河等主要河流水質穩定達到IV類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38%,市區綠地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5平方米,初步建成生態安全、生活舒適的環境友好型城市。

解讀臨汾

臨汾科學發展應堅持的原則

臨汾科學發展應堅持的原則

推動臨汾科學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一場綜合性、系統性、全方位的創新。在推動臨汾科學發展進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滿足人民民眾全面發展的需要,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的共建共享。

(二)改革創新的原則。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推進發展理念、思維方式、發展方式、治理方式、領導方式以及政績考核評價方式的全面創新,最大限度地釋放科學發展的潛力和活力。

(三)循序漸進的原則。必須嚴格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把建設的熱情和科學的態度緊密結合起來,立足臨汾實際,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探索和認識,善於運用科學理論指導發展實踐,做到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紮實推進,確保每一項工作都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進行。

(四)民眾參與的原則。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動員廣大幹部民眾投身臨汾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強化廣大幹部民眾的科學發展意識,激發科學發展熱情,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共謀科學發展大計,形成齊心協力促進科學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分類指導的原則。必須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差異性,進行科學分類,按照全市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總目標、總任務和總要求,分別確定相應的標準、任務和工作重點,明確職能定位,創造性推動工作。

(六)注重實踐的原則。必須牢牢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科學發展的具體實踐中檢驗每項工作,升華科學發展理念,豐富科學發展內容,使幹部民眾在實踐中不斷獲得科學發展的動力,不斷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臨汾科學發展戰略的實施步驟

臨汾科學發展戰略的實施步驟

實現我市科學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分為三個階段:

(一)起步探索期(2010年)。努力探索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徑,著手建立支撐臨汾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構建起臨汾科學發展的總體框架。

(二)完善提升期(2011年-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臨汾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路徑和體制、機制,努力在實現“經濟繁榮、民生殷實、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總體目標上邁出較大步子,取得階段性成效。

(三)穩定成熟期(2016年-2020年)。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更加豐富,路徑更加成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成效進一步彰顯,科學發展的成果在更大範圍內惠及廣大人民民眾,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把臨汾建成全省轉型發展的先行區、安全發展的示範區、和諧發展的樣板區,實現臨汾科學發展的新跨越。

臨汾科學發展的戰略要點

臨汾科學發展的戰略要點

推動臨汾科學發展,必須準確把握臨汾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遵循現代化建設規律,立足市情,全面考慮基礎和優勢、矛盾和問題、機遇和挑戰,統籌謀劃區域發展、城市功能、產業布局、城鄉協調、民生建設等戰略要點,選準突破口,整體實施,全面推進,努力實現臨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產業發展的升級轉型和經濟與生態的綠色轉型。

一、按科學發展要求設定空間布局

根據我市地理特點、產業分布、區域分工等條件,堅持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等原則,我市科學發展的空間布局按照“一軸雙核兩帶”來展開,在全市範圍內形成空間布局合理、資源配置科學、整體功能協調、發展動力強勁的總體發展格局。

(一)打造“一軸”驅動格局

“一軸”即以汾河為主軸的平川縣(市、區),包括霍州、洪洞、堯都、襄汾、曲沃、翼城、侯馬七縣(市、區)和臨汾、侯馬兩個開發區。平川縣市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快捷便利,資金、人才相對充足,發展基礎比較紮實,人口、經濟在全市占有較大比重,是我市城鎮和產業密度最大的區域,是我市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平台。要深入推進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做大做強煤炭、焦化、鋼鐵、電力等產業,大力發展煤化工、裝備製造、食品加工、醫藥、建材及新材料等產業,培育壯大旅遊服務、商貿流通業,積極發展精品農業,努力探索具有各自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以太鋼、酒鋼集團為龍頭,以堯都、曲沃、翼城、襄汾為重點,形成2000萬噸鐵、1700萬噸鋼、1500萬噸材的生產能力;以山焦、三維、同世達為旗艦,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以湯榮、華翔為帶動,建設翼城、侯馬、襄汾、堯都四大鑄造基地,全市形成500萬噸的鑄造規模;以規劃建設的十座電廠為依託,打造霍州、堯都、侯馬三個重要電源點,使其電力裝機容量超過800萬KW,占到全市裝機容量的80%左右,建成全省重要的電力基地,特別是要把霍州建成華北地區的電力強市。

(二)突出“雙核”帶動作用

“雙核”即堯都區和侯馬市,包括臨汾、侯馬開發區。堯都區是全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侯馬市是全國規劃的物流重鎮,是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晉陝豫交通樞紐之一。兩地要依託自身優勢,大力提升綜合實力,走在全市科學發展前列。堯都區要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發展商貿流通、科技教育、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服務和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切實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侯馬要充分發揮內陸“無水港”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建成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保稅物流和商業貿易中心,發展成為我市次中心城市。

(三)推動“兩帶”協調發展

“兩帶”即東西兩山發展帶。東山發展帶,包括浮山、安澤、古縣三縣;西山發展帶,包括鄉寧、蒲縣、汾西、吉縣、隰縣、大寧、永和七縣。東西兩山資源豐富,地域廣闊,發展潛力很大。鄉寧、蒲縣、古縣、安澤、浮山要加快煤礦及非煤礦山資源整合和兼併重組,同時做大做強相關產業,著力培育替代產業,促進資源優勢真正轉變成為經濟優勢。打造鄉寧兩千萬噸級、蒲縣和古縣千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把浮山建成全省重要的鐵礦石生產基地、安澤建成全市煤、焦、化、電一體化發展示範基地。吉縣、大寧、永和、隰縣、汾西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規模化、生態化、品牌化上不斷實現新突破。東西山兩帶要切實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制定生態建設規劃,堅持不懈植樹造林,建設綠色屏障,打造“綠色板塊”,形成400萬畝乾鮮果、90萬畝小雜糧、700萬頭(只)畜禽養殖規模;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早日實現整體脫貧達小康目標。

二、按科學發展要求提升城市功能

堅持實施城鎮化戰略,不斷完善城鎮體系,強化城市整體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城市。

(一)臨汾城市定位

按照科學發展要求,充分展現臨汾特色,臨汾城市定位為:唐堯文明聖地、新型工業之都、和諧宜居新城。

唐堯文明聖地。深入發掘臨汾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中國國家雛形起源地的寶貴財富,充分展示臨汾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秉承“民師帝范、文明始祖”的博大精神,弘揚丁村文化、帝堯文化、晉國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新型工業之都。深化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具有臨汾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使臨汾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具有示範意義的新型工業基地。

和諧宜居新城。積極開展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城市、和諧文明城市“四城聯創”,打造“花果飄香,綠色滿城”的城市景觀,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環境優美、景色秀麗、人際和諧、宜居宜業的現代新城。

(二)市區功能劃分

堅持“因地制宜、集約發展、疏解老城、建設新城、剛性控制、彈性推進”原則,以汾河生態景觀長廊為主軸,打造城市“一河兩翼”核心區域,臨汾中心城區到2020年規劃建設用地規模達到89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5萬人左右。市區空間布局和功能劃分確定為“三城九區”。

“三城”即主城、河西新城、南部新城。主城:由臨汾老城區、鐵東片區構成,承擔城市以及市域的服務職能。老城區要繼續完善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城市功能,營造舒適便利的工作生活環境;鐵東片區要以堯都區行政中心為依託,加快開發建設步伐。

河西新城:位於汾河西部,我市近期重點發展的新城區。主要依託高鐵客運站、公路一級客運站、新一中、新醫院等引導帶動,達到疏解老城人口和若干功能的作用。

南部新城:位於臨汾市外環路以南,我市中遠期重點發展的新城區。到2015年,南部新城依託堯廟旅遊區,形成臨汾市南部專業功能區,並初步形成南部新城的起步區;到2020年,基本建成輻射晉南地區的重要商貿服務中心和新興產業示範區,建設全省一流的高等教育園區。

“九區”即在“三城”範圍內,按照統籌兼顧、功能明確、各有側重、配置合理、整體最佳化的原則,將臨汾中心城區劃分為傳統產業提升區、新興產業示範區、商務辦公區、高等教育區、旅遊文化區等九個功能區。

(三)完善基礎設施

針對市區公共設施布局不均衡、配套不完善的現狀,加大建設力度,完善配套體系,增強市區凝聚力與輻射力。依託汾河打造汾河文化休閒帶,建設市級博物館、奧體中心、藝術中心、科技中心、圖書館、文化館。按照城市功能劃分,建設城市主要商業中心、行政管理中心、鐵路客運樞紐中心、文化博覽中心等多個城市公共服務中心。構建與城市規模和布局相適應的道路交通系統,加強對舊城區次、支路系統的整治,打通斷頭路,改造錯頭路,拓寬局部道路,完善路網密度和道路微循環。加強跨鐵路和跨河道橋樑建設,支撐城市向西、向南發展和鐵東地區的功能置換與改造。加快喬李飛機場建設。加大對城中村的改造力度,逐步使城中村成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社區。完善垃圾處理、污水處理、供水供熱供氣等設施,加強電力、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面,提高利用率。

加快全市公路交通建設。到2015年公路密度達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車裡程達到22300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5000公里;2020年公路密度達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車裡程達到30000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8000公里。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快速、集約發展,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使城鎮成為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的強大動力,成為加快發展、宜居宜業的重要平台。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城鎮戶籍限制。促進人口向臨汾市區合理聚集,逐步使臨汾發展成為大城市;推動侯馬-曲沃一體化發展,打造市域次中心,到2020年,侯馬-曲沃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48平方公里以內;重點建設縣城和一部分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培養有條件的小城鎮成為經濟發展、生態良好、設施先進、環境優美的宜居城鎮,構建具有臨汾特色的城鎮體系。

三、按科學發展要求確定產業定位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結合我市資源賦存、產業基礎和產業演進趨勢,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發展壯大煤焦、鋼鐵、電力、煤化工、裝備製造、新型材料、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八大產業,著力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積極培育非煤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和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逐步形成特色經濟明顯、產業空間布局合理、製造業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我市工業化水平,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使我市成為山西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以整合重組為契機,提升煤焦產業不斷加大煤炭資源整合與煤礦企業兼併重組力度,積極推進礦井機械化升級改造和安全技術改造,切實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產業技術水平、污染源治理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增強煤礦安全保障能力,實現煤炭生產規模化、管理標準化、經營專業化和安全長效化。到2015年,全市煤炭礦井單井生產規模平均達到年產90萬噸以上,煤炭生產能力達到年產10700萬噸,形成6個千萬噸級的新型煤炭企業;到2020年,煤炭生產能力控制在11000萬噸左右。

焦炭行業要不斷最佳化布局,嚴格控制總量,實行產能置換,加大淘汰落後力度,推進節能減排。到2015年,炭化室高度6米以上焦爐(含炭化室高度5.5米以上的搗固式焦爐)產能達到焦炭總產能的60%以上,全市焦炭產能控制在3000萬噸以內;到2020年,焦化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臨汾焦化行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得到鞏固。

(二)以提高集中度為途徑,做強鋼鐵產業大力推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提升產業裝備水平,最佳化產品結構,鼓勵鋼鐵企業向優質和特種鋼方向發展。到2015年,全市煉鐵產能控制在2000萬噸左右,與之配套的鋼控制在1700萬噸左右,材控制在1500萬噸左右,成為全省重要鋼鐵基地;到2020年,鋼鐵產業主要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結構得到最佳化,節能減排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同時,積極發展銅材、金屬鋅、鎂合金、鈦合金等有色金屬產業,形成我市現代冶金產業體系。

(三)以煤電一體化為方向,做大電力產業加快實施變輸煤為輸電戰略,大力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建設大型坑口電廠和煤矸石發電,走熱電聯產的路子。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火電企業生產效率和環保效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淘汰落後,建設大型電力企業。到2015年,全市火電機組全部新上脫硫空冷工藝,採用超超臨界機組,發電裝機總量超過800萬KW;到2020年,發電裝機總量力爭達到1000萬KW左右。同時,生物質發電、太陽能利用、煤層氣開採利用等新能源項目有所突破。加強對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爭取吉縣古賢黃河水電樞紐工程開工建設。

(四)以精深加工為突破,培育煤化工產業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圍繞“肥、醇、炔、苯、油”五條主線,通過提高準入門檻,最佳化產業布局,採用先進技術,打造企業集團,推進煤化工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精細化、清潔化。大力發展煤焦油深加工、焦爐煤氣制甲醇、烯烴、大顆粒尿素、順酐、1.4-丁二醇下游產品,扶持山焦、三維、同世達、永鑫、萬鑫達等優勢企業成為全省同行業旗艦企業。同時,以環保染料、醫藥中間體等產品為重點,發展精細化工;以中藥飲片加工為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化工。

到2015年,全市要形成橫向集聚、縱向成鏈的產業集群,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品牌,全市新型化工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3%提高到8%左右;到2020年新型化工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成為全省煤化工產業重要基地。

(五)以資源綜合利用為抓手,促進新型材料產業充分利用煤焦鐵電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煤矸石、水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料,積極發展高嶺土、超微細粉、新型乾法水泥和新型牆體材料等項目,實現對資源的“吃乾榨盡”;利用我市豐富的石灰岩、石膏礦,生產加工新型石材、石膏建材;大力發展釹鐵硼磁材、特種合金等新型材料,形成以新型乾法水泥、新型牆體材料為重點,高嶺土、陶瓷材料、電熱膜、新型發光材料、新型石材、石膏建材等新型材料同步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到2015年,全市新型材料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2%提高到4%左右;到2020年,全市新型材料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6%左右,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六)以精密鑄造為支撐,壯大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發展煤礦機械、環保機械、紡織機械、汽車零部件、液壓元器件和家用電器配件,引導鑄造企業適時向傳動制動裝配總成方向發展。到2015年,裝備製造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7%提高到11%左右;到2020年,裝備製造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擁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

(七)以精品特色為目標,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著眼於規模化、優質化、產業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重點發展優質小麥、水果、蔬菜、小雜糧等,引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鼓勵發展無公害、特色農產品,努力培育和創建綠色生態農業品牌,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發展食品工業。大力建設以吉縣蘋果、隰縣酥梨為主的百萬畝優質水果基地、以永和紅棗、古縣核桃為主的二百萬畝優質乾果基地、以安澤連翹、襄汾地黃為主的百萬畝優質中藥材基地和平川百萬畝優質蔬菜基地。積極發展洪洞、襄汾、堯都速生楊及林下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畜牧業,有效轉化糧食和其他副產品,帶動種植業和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農產品多次增值,努力增加畜牧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到2015年,全市糧食產量穩定在16億公斤左右,建成5個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10個銷售收入億元以上、35個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000個,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農副產品註冊商標達500件以上;到2020年,建成3個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6個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15個銷售收入億元以上、40個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達1200個,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農副產品註冊商標達550件以上。

(八)以文化、旅遊、物流為重點,繁榮現代服務產業充分發揮我市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融入全省文化產業鏈,構建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和實力的文化產業體系,打造具有臨汾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促進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遊的有機結合,培育新的文化業態,不斷提高文化附加值,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市重要的新興產業。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2%提高到5%以上;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10%以上。

充分發揮我市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致力於把我市由旅遊資源大市建成全省旅遊強市。做好總體規劃,科學開發建設,構建尋根祭祖、黃河風情、民俗民居、自然風光、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重點實施“一帶”、“五區”、“十點”建設。“一帶”即傾力打造以侯馬晉博園、曲沃晉國博物館、襄汾丁村遺址和陶寺遺址、堯廟、堯陵、姑射山和華門、洪洞大槐樹、霍州署衙和七里峪為核心的霍侯旅遊精品帶。“五區”即重點建設曲沃—侯馬晉國文化旅遊區、襄汾丁村文化旅遊區、堯都堯文化旅遊區、洪洞大槐樹旅遊區、吉縣壺口瀑布旅遊區。“十點”,即著力培育以翼城歷山舜王坪、永和乾坤灣和紅軍東征紀念館、蒲縣東嶽廟、隰縣小西天和晉西革命紀念館、安澤荀子文化園、古縣牡丹園、蒲縣五鹿山、鄉寧雲邱山、大寧二郎山、浮山太皇峪等十個重點景點。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加大旅遊產品開發和宣傳力度,加快旅遊體制改革,不斷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到2015年,全市旅遊綜合收入由2009年的69億元提高到100億元左右,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晉南最大的旅遊集散地;到2020年,全市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50億元左右,爭創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充分發揮我市區位優勢,大力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科學規劃與建設城鄉商業網點,繁榮市場,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增長。到2015年,侯馬方略保稅物流中心、寶特陸港口岸、北方輕工城、通盛醫藥物流中心和臨汾琛士通等企業在全省乃至華北物流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物流業占服務業的比重由2009年的30%提高到35%左右,區域性物流基地初具規模;到2020年,物流業占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侯馬市建成我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保稅物流和商業貿易中心。

臨汾科學發展的主要路徑

臨汾科學發展的主要路徑

科學發展必須沿著正確的路徑、選擇合理的方式來推進。要重點圍繞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積極探索和走出一條既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又切合臨汾實際的發展新路子。

一、循環發展之路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發展綠色經濟為主題,探索集產業轉型升級、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於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

(一)推進循環型企業發展

以清潔生產為目標,以煤炭、焦化、冶金、電力、煤化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實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額、用水定額和污染物排放指標,開展綜合節能節水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改造),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引導煤、焦、鐵等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積極發展下游產品和深加工項目,促進資源綜合利用。促進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套用,重點推廣高爐噴煤、焦爐餘熱發電、廢渣利用等技術。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嚴格企業項目準入標準,堅決淘汰落後產能。

(二)推進循環型工業園區建設

科學制定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強化政策保障,充分發揮園區的服務功能和聚集作用。鼓勵支持重大項目落戶園區,建設龍頭骨幹企業,發展配套協作企業,形成分工合理、協作緊密、鏈條完整、體系健全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洪洞趙城精細煤化工工業園區、洪洞甘亭華翔美的精密鑄造和裝備製造工業園區、曲沃冶金生態工業園區、浮山中強煤化工業園區、古縣澗河焦化工業園區、侯馬醫藥工業園區、襄汾河東冶金工業園區等10個工業園區,形成焦爐煤氣—甲醇—合成二甲醚、焦爐煤氣—發電循環鏈條,高爐煤氣—發電、煉鐵廢渣-建材循環鏈條,煤矸石—發電—供熱—粉煤灰水泥及新型建材生產的循環鏈條等,實現資源利用最最佳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三)推進循環型農業建設

推廣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等技術,發展設施農業,建立品種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產品安全化、管理科學化的新型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有效解決畜禽養殖和規模化養殖場糞水污染環境問題,促進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良性循環,並在循環中實現增值。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限制和限量使用農藥,實現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發展。開展農作物秸稈及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實現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

二、生態發展之路

牢固樹立“生態立市”理念,圍繞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整體推進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全面改善城鄉環境,加快東西兩山水土流失治理和經濟林基地建設、平川丘陵區生態經濟林建設和平原區產業結構調整、汾河沿岸生態植被修復、水污染治理和生態循環經濟開發的階梯型生態體系,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和形成。

(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及城鄉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統籌規劃與綜合建設,培育優美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生態文化,發展高效低耗生態產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加快高新科技推廣和先進適用技術套用,積極打造生態型經濟產業鏈條,全面建立生態導向型工業結構。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生態高效農業。大力倡導綠色消費觀念,以綠色消費觀為導向,逐步對傳統服務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和建設,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服務業。

(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統籌安排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在735萬畝以上,基本農田在600萬畝以上。創新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機制,制定我市煤礦和非煤礦山資源發展中長期規劃,對礦產資源進行大規模整合,最佳化開採結構,提高利用水平,杜絕私挖濫采、破壞性開採。通過節能環保型新設備、新工藝普及利用,加大對煤礦廢水、煤層氣、焦爐尾氣、粉煤灰和煤矸石等資源的綜合利用力度。加強水資源管理,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堅決遏制用水浪費。

(三)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

繼續實施汾河、澮河、昕水河、沁河、澗河、澇河、洰河等流域的污染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和保護工程,構築以河流水系、沿岸綠化為主要框架的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強力推進以東西兩山防護功能為主的綠色生態屏障工程、以礦區為主的綠色生態恢復工程、公路河道兩側綠色廊道工程和平川區農田林網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我市的森林覆蓋率。加大對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地的保護,保持生態平衡,保障飲用水安全。

(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全面實施城市“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開展城市生態最佳化改造,構建環保型生態社區,營造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舒適的城市人居環境。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生態縣和環境優美鄉鎮建設,鞏固文明村和生態示範村建設成果。積極推廣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新型能源的開發使用,探索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辦法,搞好村莊和村際通道以及田間、河渠、荒山綠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三、安全發展之路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毫不放鬆地抓好安全生產,實現經濟社會安全發展。

(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關口前移、重心下移,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進一步強化政府安全領導責任,層層建立嚴格明確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建立聯合執法制度;強化企業安全主體責任,認真落實生產作業規章制度,搞好員工培訓,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

(二)紮實開展專項整治

堅持開展以煤礦為重點包括非煤礦山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安全、學校安全、水庫安全、食品藥品安全、危險化學品、特種經營在內的各行業和領域的安全專項整治,嚴密排查各種安全隱患,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問題。以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為重點,堅決清理和淘汰不符合安全生產基本條件企業,提高安全生產準入門檻。加強安全生產宣傳,營造安全發展的輿論氛圍。

(三)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專家會診制度、風險評估和分類監管制度、煤炭企業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等,構建由“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全面負責,民眾監督參與,社會廣泛支持”的安全生產格局,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精幹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產監管執法隊伍,加大安全投入,構建市、縣、鄉(街道)、村(居委會)四級監管網路,逐步形成完善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促使安全生產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學化軌道。

(四)健全完善安全預警與應急管理機制

針對各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建立由數據採集管理及分析系統、預測預報系統、專家決策系統、預警信息傳輸系統和實時發布系統構成的社會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健全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災害應急救援體系,提高防範和抵禦各種事故和災害的能力。

四、文化發展之路

以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重點,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努力推動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全社會營造健康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文化氛圍。

(一)完善文化基礎設施

加強文化設施和民眾文化陣地建設,加快發展公益文化事業,完善覆蓋全市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區建設具有標誌性、現代化的奧體中心、藝術中心、科技中心、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博物館、圖書館、廣電大樓等文化基礎設施。實施“縣城四個一”(即一個文化館、一個圖書館、一個文化廣場、一個多功能影劇院)和“農村一鄉一站(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一村一室”(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到2015年,所有縣市區、所有鄉鎮(街道)、所有行政村(社區)全部完成建設任務,全市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網路。

(二)繁榮社會文化事業

大力繁榮文藝創作,豐富活躍文藝舞台。爭取每年有2-5部(個)優秀作品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梅花獎”、“群星獎”、“圖書獎”等國家和省常設獎項中獲獎。規範全市大型文化活動管理,打造文化活動品牌,以大型文化活動帶動農村、社區、街道、企業開展經常性民眾文化活動,辦好祭堯活動、“大槐樹”祭祖活動等。實施城鄉文化互動互助工程,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大力扶持農村文化大院、農民書屋等民辦文化,促進城鄉文化交流融合。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切實加強對文物古蹟的保護和開發。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工作。

(三)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逐步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推進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變。引導演出業、娛樂業、圖書報刊業、印刷業、音像業、網路文化業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路子,積極發展創意產業、工業設計等;依託我市民間藝術資源和戲曲大小“梅花”品牌優勢,不斷擴大市場和影響,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按照“一鄉一特色,一縣一品牌”要求,對剪紙、皮影、鑼鼓、木版年畫等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形成規模優勢,全面開拓市場,創出臨汾特色藝術產業化發展路子。建立臨汾市、縣兩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和扶助文化產業發展。

(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實行文化市場統一執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引入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不斷提高文化服務水平。穩妥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切實增強生機和活力。引導和鼓勵民營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形成多元投資體制。

五、開放發展之路

開放發展既是強市之路,也是富民之徑,必須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以開放促發展。

(一)大力改善投資環境

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清理和削減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類事項,完善行政審批中心“一站式”服務制度,落實首辦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逾時默許制,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行政效率。嚴格規範對企業的檢查、收費項目和行為,認真落實扶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牢固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城市形象”的理念,努力營造親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打造臨汾適宜投資創業的形象品牌,逐步使我市成為中西部地區最佳投資窪地。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切實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市加快發展的大事來抓,堅持引資與引技、引智相結合,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招商網路,整合招商信息資源,完善招商項目庫和管理平台。堅持選商引資、引大引強,積極謀求與大型企業集團的合作,努力引進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落戶我市。進一步拓寬引資渠道,確立“市外資金就是外資”的觀念,爭取中央、省資金支持,有效利用金融機構以及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推動我市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建立健全招商引資工作責任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同時,採取有力措施,激活民間投資積極性,引導我市民間資本投向鼓勵類投資領域,同等享受外地投資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大力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到2015年,全市萬人擁有企業個數達到83個;到2020年,全市萬人擁有企業個數達到133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促進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進一步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培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出口商品,扶持特色農產品出口,下大力氣培養我市出口名牌商品,努力建設我市精密鑄件出口基地、精細化工出口基地和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擴大進口規模,鼓勵進口資源性產品、原材料和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節能環保設備等。保持進出口平衡,促進進出口額大幅增長。

(四)充分發揮開發區作用

臨汾、侯馬兩個開發區要積極引進人才、資金和高新技術項目,吸納先進生產要素,促進優勢產業集聚,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新型材料業、現代物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一批實力雄厚、支撐作用大、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要進一步提高集約開發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努力把開發區建成全市科技產業核心區、高新技術孵化區、城市風貌展示區、改革創新示範區,成為全市轉型發展的樣板和對外開放的“視窗”。

(五)積極推進區域合作

加強省內經濟合作,重點加強與周邊市的區域合作,加快晉南經濟一體化進程。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積極推進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經濟合作,選擇國內外產業結構相似或互補的城市結為友好城市,開展形式多樣、層次各異的合作交流,在更大範圍、更深領域廣泛參與國際國內經濟合作和競爭。

六、和諧發展之路

積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關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

(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妥善解決縣市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從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全體社會成員比較平等地享有教育、就業、醫療和其他社會福利,享有社會政治生活權利,努力使發展成果公平地被全市人民享有。

(二)構建和諧社會關係

以構建和諧的社會關係為主線,推進全社會和諧發展。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為重點,著力構建和諧幹群關係;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重點,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以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