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大雲寺

臨汾大雲寺旅遊景區俗稱鐵佛寺。在山西臨汾市西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年間,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重建。

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方塔六層, 一至五層為方形,六層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餘米,各層均有琉璃構件,鑲成仿心。內容為佛、菩薩、羅漢、 弟子及佛傳說故事,為陽城縣匠師所作。第一層中空,內置高6米, 直徑5米的鐵鑄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當系唐代原作。山西臨汾大雲寺自創建以來,來山西臨汾大雲寺的旅遊是越來越多。
山西臨汾大雲寺原名宏藏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為東晉十六國前涼昇平七年(363)張天錫所建造。唐載初元年〔689)七月重修後改名為大雲寺。因屢遭地震、兵燹,寺廟一度受到破壞。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門志滿曾遠渡重洋來涼州朝拜大雲寺,並主持募化重修,被傳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話。
大雲寺位於城東北隅。原為前涼國王張氏的宮殿。前涼王張天錫昇平年間,舍宮置寺建塔,本名宏藏寺。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諸州各置大雲經,遂改為大雲寺,後又改名為天賜庵。西夏時,改名為護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大雲寺是歷史上的名剎古寺, 在古代不僅是國內遊人遊覽的重要勝地,也引起了國外僧人的高度重視。明洪武年間,日本僧人沙門志滿遠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該寺院,被傳為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話。直到明清,仍然是香火不斷,興盛不衰。1927年大地震,寺院基本被毀,唯有鐘樓巋然獨存。古鐘樓為大雲寺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鐘樓建在9米高的磚包土台上,基底約125平方米。周圍繞廊,重檐山頂,五踩作斗拱。整個建築挺拔俊秀,高聳入雲,歷經維修,保存完好。
古鐘樓上懸有大雲銅鐘。鍾呈黃色,通高226米,口徑115米,厚12厘米,重約5噸。鐘體上飾有圖案3層18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6格。最上層飾飛天,頭戴花冠 ,耳飾明月,上身袒露,下著長裙,彩帶纏身,手托果盤,作翩翩飛翔狀,線條豐滿流暢 ;中層飾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異,頭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騎坐夜叉,旁立兩 個小鬼,赤身短褲,神態各異,生動傳神;最下層飾龍,五彩雲紋,現已磨損不全。此鐘體積較大,聲音洪亮,形狀古樸精美,是罕見的古代鑄造藝術珍品。從鐘體造型和所飾圖案分析,為唐代遺物。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雲寺碑記稱此鍾“若銅、若鐵、若石、若金,兼鑄其中,真神物也。如響震之,則遠聞數千里,發人深省,為郡脈之一大助也。”每逢日出時分,霞光萬道,自西向東仰觀大雲鍾樓,見巨鍾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瑞 光金色。此刻,登上鐘樓擊鐘,鐘聲轟然,響徹雲霄。
大雲鍾是涼州人心目中的神鍾,每逢農曆傳統節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眾多的遊人登上古鐘樓,放眼涼州全景,敲擊神鍾,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過廳、大雄寶殿、金頂琉璃寶塔、藏經樓及配殿、廂房等,多為清康熙五四年(公元1716年)重修。
六級金頂琉璃寶塔系大雲寺建築之精粹,方形實心,高約30米。寶塔一至五層為正方形,六級為平面八角形,頂端塔剎為鎏金寶珠,祥光熠熠。各層均建有仿木結構之塔檐,正檐頂端懸以鐵馬鈴鐸,徐風吹拂,叮噹諧鳴。寶塔二層以上鑲有58幅佛教浮雕琉璃圖案,佛像造型,千姿百態。
寶塔底層供有唐代鐵鑄釋迦牟尼佛頭一尊,高約6米,周長約16米,豐面隆準,鳳目闊唇,雙耳垂肩,莊重慈祥。佛頭中空,相傳是藏放經書及鎮寺寶物之所在。
據專家言,佛頭以數萬公斤生鐵一次澆鑄而成,如此精湛技藝,令為嘆為觀止。1980年在鐘樓後面空地搬遷了建於明代正德元年的火廟大殿和原山西會館的清代建築春秋閣及兩廊,使之相得益彰,更為壯觀。1992年,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