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周為巴地,秦屬巴郡。漢置臨江縣。晉、宋、齊因之。
梁大同六年(540年),置臨江郡(治臨江)。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設定臨州,轄二郡三縣,臨江縣為臨州臨江郡之治所。 【按《隋書·地理志》、《通典》作後周置,而《寰宇記》作西魏置州,存疑】
隋開皇初廢臨江郡;大業五年廢州,臨州改屬巴東郡。
隋義寧二年(617年),復置臨州。 【《唐會要》載武德元年(618年)復置臨州】
唐貞觀八年(634年),改為忠州(治臨江),亦稱南賓郡,屬山南道。
宋亦稱忠州(南賓郡),屬防州路。鹹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為鹹淳府。
元復稱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屬重慶路。
明洪武初年(1368年),臨江縣省入忠州,屬重慶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為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忠州為忠縣。
1997年,重慶升為中央直轄市,忠縣隸屬重慶市至今。
典籍記載
北周地理志
《北周地理志》卷四:
山南
臨州(治臨江),北周置。《隋書·地理志》:臨江,後周置臨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通典·州郡典》:後周置臨州,煬帝初州廢。《寰宇記》:後魏廢帝二年,為臨州,領臨江、萬川二郡。按《隋志》、《通典》作後周置,而《寰宇記》作西魏置州,今從《隋志》、《通典》。領郡一:臨江郡。
隋書
卷二十九 志二十四
地理上
巴東郡
臨江(梁置臨江郡,後周置臨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有平都山。有彭溪。)
唐會要
卷七十一
州縣改置下
山南道
忠州。武德元年。改為臨州。貞觀八年。復改為忠州。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四十八
宋 樂史
山南東道七
忠州
忠州南賔郡今理臨江縣按其所屬自秦漢之代與夔州同又譙周巴記雲後漢初平六年立臨江縣屬永寧郡今郡東二里臨江南古城是也建安六年改永寧郡為巴東郡臨江縣屬焉歴晉宋皆因之至梁大同六年於此立臨江郡以郡城臨江也後魏廢帝二年改為臨州領臨江萬川二郡隋開皇二年郡廢而州存大業五年州廢以其地入巴東郡義寧二年又於臨江縣立臨州又分置豐都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寧置南賔縣又分臨江置清水縣並屬臨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寧來屬其年又浦州九年以廢隣州之墊江來屬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南賔郡乾元元年復為忠州
文獻通考
卷三百二十一 輿地考七
古梁州
忠州 秦、二漢之巴郡地。晉、宋皆因之。梁置臨江郡,後周兼置臨州。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並其地入巴東郡。唐置忠州,或為南賓郡。屬山南道。領縣五(宋同)。宋屬夔州路。貢綿糹由。領縣五,治臨江。臨江(漢縣。有屏風山、鳴玉溪、大江)豐都(隋縣。有平都山)墊江(隋縣。有溶溪、貴溪)南賓(唐縣)桂溪(唐縣。有清溪熙寧五年,省入墊江)。
四川通志
卷二
建置沿革
四川布政司
重慶府
忠 州
周【為巴地】秦【屬巴郡】漢【置臨江縣】晉宋齊【因之】梁【大同六年置臨江郡】後魏【廢帝二年置臨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屬巴東郡義寧二年復置臨江】唐【貞觀八年改忠州以巴蔓子及嚴顏忠烈得名天寳初改南賓郡乾元初復為忠州屬山南東道】五代【屬蜀】宋【亦曰忠州南賓郡屬防州路鹹淳元年以度宗潛邸陞為鹹淳府】元【復曰忠州至元二十一年改屬重慶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臨江縣省入隷重慶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陞為直隷忠州領縣三
大清一統志
巻三百十六
忠州
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國地漢置臨江縣屬巴郡後漢晉宋齊俱因之梁大同六年於縣置臨江郡西魏廢帝二年又置臨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縣屬巴東郡義寧二年復置臨州唐貞觀八年改曰忠州【樂史太平寰宇記以地邉巴徼意懐忠信為名】天寳初改曰南賔郡乾元初復曰忠州屬山南東道五代屬蜀【舊志唐末王建置鎮江軍於此梁乾化四年移治防州】宋亦曰忠州南賔郡屬防州路鹹淳元年升為鹹淳府【以度宗潛邸故】元復曰忠州至元二十一年改屬重慶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臨江縣省入屬重慶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以州直隷四川省領縣三
讀史方輿紀要
卷六十九
四川
忠州府
古巴國地。秦屬巴郡。兩漢因之。後漢末,屬永寧郡《晉志》:漢獻帝初平六年,以臨江縣屬永寧郡。晉仍屬巴郡。宋齊因之。梁置臨江郡。西魏廢帝二年,兼置臨州。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屬巴東郡。義寧初,復置臨州。唐初因之。貞觀八年,改曰忠州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嚴顏並著忠烈而名。天寶初,曰南賓郡。乾元初,復曰忠州。五代因之唐末,王建移鎮江軍於此,兼領夔、萬二州,朱梁乾化四年,軍還治夔州。宋仍曰忠州亦曰南賓郡。鹹淳初,升為鹹淳府以度宗潛邸也。元復曰忠州。明因之,以州治臨江縣省入編戶七里,領縣二。今仍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