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方言

臨川方言

臨川方言即臨川贛語,是贛語的一個重要分支,還是贛語撫廣片的代表音,是一種很有特色、很有影響的地方語言。

臨川音系

三十年代初期,我國著名語音專家羅常培先生,在同臨川籍的文學史家游國恩先生談話中對游國恩先生獨特的臨川話表
臨川音系臨川音系
示了極大的興趣。他敏銳地發現臨川方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保持閉口韻尾,二是來紐三四等聲母變成[t],三是章昌二紐變同端透。羅常培對此進行了多年研究,終於寫成了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的論著《臨川音系》,建立了臨川音系的基本體系,開了臨川音系研究的先河。他是臨川音系研究的開拓者,對臨川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著名音韻學家趙元任先生還專門灌制過“臨川音檔”錄音,作為講課輔助資料。
游國恩的讀音可以代表東鄉瑤湖鄉。字彙材料以黃森梁的讀音為主,並拿游國恩的讀音作參證,凡黃游讀音歧異的地方各於表下分別註明。這兩位發音人的音系可以代表當時臨川北鄉、東鄉的一部分帶文一點的讀音。據了解這兩處不少字的實際讀音比上述兩位先生還要土一點,分尖團的情況規律性也要強一些。撫州市音與《臨川音系》稍有區別,與現在的臨川縣城上頓渡音也有差別。

淵源

臨川方言屬贛語,自上古至春秋戰國時期,撫州一直都是越人的活動地帶。秦漢以後,朝廷對江西進行了幾次移民,贛
江西方言分布江西方言分布
語遂逐步形成。撫州在春秋戰國時為百越之地,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西北境置縣。初名臨汝,因境內有臨水、汝水得名。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立臨川郡,轄臨汝、南城二縣,隸屬揚州。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屬江州。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析臨汝縣置定川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陳,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因改臨川郡為撫州。唐光啟三年(887年)割據贛東的撫州人危全諷開始了撫州歷史上第一次修築城牆的工程,歷時三年才竣工。史料表明當時撫州的人口分布已相當密集。古贛語在吸收中原漢語的過程中,本身的語言特點也就逐漸成型。

贛語簡介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大約在5200萬,約占中國人口的5%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