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郡名釋義* 2 建置沿革 o 2.1 西漢 o 2.2 東漢、魏晉* 3 爭議* 4 相關條目* 5 注釋及徵引文獻 o 5.1 參考書目* 6 外部連結 [編輯] 郡名釋義 臨屯、真番皆為朝鮮附近的部落名。“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衛滿入據朝鮮後,臨屯、真番二部臣服於衛氏朝鮮。“以故(衛)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臨屯的居民即三國志魏志中所說的濊人。
建置沿革
西漢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在後來的臨屯郡一帶設立了蒼海郡,欲以阻隔朝鮮與匈奴的往來。元朔三年(前126年)即罷。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滅朝鮮,在沃沮、朝鮮、真番、穢貉各部族之地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韓國學者稱之為漢四郡)。 臨屯郡即臨屯部所居之地,民族以濊人為主。治東暆縣(暆音移,漢語拼音:yí)。共領十五縣,今可考者有六縣: * 東暆縣(今韓國江原道江陵市[1],一說在今朝鮮鹹鏡南道北部)* 不而縣(疑即臨屯郡都尉治所,後為樂浪郡東部都尉)* 蠶台縣* 華麗縣(在夫租縣南,臨屯郡之北界,今朝鮮鹹鏡南道南部)* 邪頭昧縣* 前莫縣 此六縣皆在單單大嶺(今朝鮮境內之狼林山脈)以東之濱海地帶,與原屬玄菟郡的夫租縣合稱為嶺東七縣。臨屯郡其餘九縣疑為開闢辰韓之地所置。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真番郡,以其屬縣入樂浪郡。元鳳六年(前75年)罷臨屯郡[8],其屬縣亦入樂浪郡,隸屬於東部都尉。西漢末年樂浪郡所轄縣達到二十五個。 [編輯] 東漢、魏晉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樂浪郡“省(東部)都尉官,遂棄嶺東地。”[9]臨屯故地遂沒入東濊或辰韓。 魏明帝時,司馬懿征公孫淵,討平遼東。齊王芳正始年閒,幽州刺史毌丘儉伐高句麗,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伐濊貊,“不耐(即漢之不而縣)侯等舉邑降”[10],恢復了西漢時臨屯郡故地,由帶方郡管轄。 晉建興元年至二年閒(313年-314年),樂浪郡、帶方郡先後沒入高句麗。此後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的直接統治暫時中斷,直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滅高句麗。 [編輯] 爭議 1997年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邰集屯鎮小荒地古城遺址出土了臨屯太守章封泥。有韓國學者據此認為臨屯郡地望在今葫蘆島市一帶,從而否認其位於朝鮮、韓國境內。[11]然而遼西地區在漢代為遼西郡轄地,早已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考古發掘者根據出土器物和建築遺蹟,判定小荒地古城遺址為漢代遼西郡徒河縣的縣治所在地,因此“臨屯太守章”封泥的出土無法動搖臨屯郡位於朝鮮半島的結論。
相關詞條
-
臨屯國
臨屯國古國名,位置在今朝鮮中東部,三八線東側一帶. 公元前三世紀初,燕人衛滿率千餘人叛漢東入古朝鮮.公元前194年衛滿聯合部分反對國君的勢力進攻國都王險...
-
臨屯郡
臨屯郡,是中國西漢漢武帝公元前109年滅衛氏朝鮮之後,次年在其地設立的一個郡,設於臨屯國故地,單單大嶺以東樂浪東部都尉的轄地。
簡介 -
臨淄
山東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周代齊國故都,漢代齊王首府,三國為青州治所,隋、唐為大郡駐地,此後為縣。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
位置面積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 -
趙屯鎮
趙屯鎮位於遼西平原,醫巫閭山東麓,南臨渤海。秦沈高速公路、瀋山鐵路、溝海鐵路橫穿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境內土地肥沃,黑魚溝河流經西部,是地肥水美的富庶之鄉...
歷史沿革 農業經濟 項目建設 特色企業 取得成績 -
臨溝屯
基本內容臨溝屯通州23路參評糾錯信息:通州23路臨溝屯-龍門莊東口-覓鳳路-應寺村西口-應寺國小-應寺東口-柴廠屯西口-柴廠屯鎮-胡村南口-胡村-胡村村...
-
山東屯鄉
山東屯鄉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康平縣,位於康平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鄉幅員面積120平方公里,轄前山東屯、後山東屯、金家坨子、三門郭家、三門張家、遼陽窩...
地理位置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行政轄村 地理環境 -
江東六十四屯
江東六十四屯面積3600平方公里,清朝與沙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黑龍江北岸劃歸俄國。但由於江東六十四屯居住大量中國清朝居民,因此在劃界時特別將此地歸屬於清...
歷史記載 唐朝時期 明朝時期 清朝時期 沙俄入侵 -
屯堡
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以及平壩縣、鎮寧縣一帶,居住著20餘萬特殊的漢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漢族風俗在這裡依然存在;很多我們已經不熟悉的中古漢族文化,在這裡呈...
歷史淵源 文化傳承 明代遺風成因 四大屯堡 文物保護 -
湘西革屯抗日軍
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軍簡介 革屯運動是近代湘西苗族人民為廢除國民黨政府...,提出“廢屯歸民”、“抗日救國”等口號,梁明元成立的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軍;隆子雍建立的湘鄂川黔四省邊區革屯抗日軍和龍雲飛領導的湘西苗民革屯抗日救國軍...
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軍簡介 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軍形成的歷史背景 湘西苗民革屯抗日軍的抗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