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臧少枚(1880~1916),名家勛,更名伯勛,中國同盟會會員,諸城城裡人。青年時代就讀於新學,擅長數學,尤精農桑。清末任諸城縣農林學堂學監(校長)時,在城西南角樓下開闢3畝農業試驗田,率領學生種植土豆、甘蔗等作物;還在城西汗子植桑數十畝,開展養蠶。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聯繫起來,大膽進行教有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
從教期間與鍾孝先、丁惟汾、商震、劉大同等革命黨人聯繫密切,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與臧漢臣、王風翥等密謀舉行起義。一面組織以學生為主的“歃血團”作為起義的中堅力量,一面親赴青島購置槍械,積極配合民軍司令王長慶攻克諸城。1912年2月1日諸城宣布獨立後,在民政府分管農務.起義失敗,袁世凱篡權後,少枚被袁政府以製造、購置軍火罪逮捕入獄。1916年,袁世凱垮台後獲釋出獄,回鄉途中病逝於大仁河鄉小仁河村。
公訴無門
辛亥革命時,主持諸城革命的同盟會員臧漢臣被反動分子殺害,民國成立,革命黨人幻想採用法律手段為臧漢臣報仇。由臧漢臣的胞弟臧書田提供費用,由臧少枚與吳大洲、王樂平、張喜海、臧貫禪等人組成公訴團,向省政府控告王少聆、龔介南、李潤、劉萌南等人殺害革命軍民的罪行。不料,袁世凱竊國,官司引起了質的變化。省政府採用釜底抽薪的辦法,瓦解公訴團,使公訴變成了私人官司。
公訴團成員吳大洲被任命為煙臺警察廳廳長,王樂平任省政府秘書,張喜海和臧貫禪被任命為縣長;對於臧少枚、丁欣甫、臧耀西、隋理堂、臧秀池等則誣之為“土匪”加以逮捕,後吳大洲流亡日本,王樂平去陝西,公訴徹底失敗。1916年,袁世凱垮台後,臧少枚才獲釋出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