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渡橋

直到有一天,識貨的人發現了這座古橋,竟是一座罕見的疊梁拱橋,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疊木為梁,架分七進”,建了這一座樓閣式木樑廊橋。 “蜈蚣橋”,在建築學上稱疊梁拱橋。

簡介

地址:奉化蕭王廟街道袁家岙村的龍溪上。
名詞解釋
話說在奉化蕭王廟街道袁家岙村,有那么一座古橋,具體修建年月已無從知曉,只知道祖祖輩輩都從這座橋來來回回。直到有一天,識貨的人發現了這座古橋,竟是一座罕見的疊梁拱橋,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遺世獨立

出發的這天天氣很好,遠處的小山錯落蒼翠。途中經過天下第一桃莊,桃花怒放。漸漸,山路變窄,連綿竹林映入眼中,路邊出現一條溪流,不由想起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沿水而上,不久,望見山溪上橫跨一座古橋,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老人,氣度不凡。
袁家岙村,顧名思義,因袁姓而得名。我們先在路邊看到了袁氏宗祠。守護宗祠的老人向我們介紹,袁氏祖籍河南,一支遷居新昌。北宋年間 (1039年)有族人見此地 “山岩雲谷溪壑”,於是在此安家,世世代代繁衍。

歷史沿革

現在袁家岙村村委會主任袁召夫,為袁氏家族二十七世孫,他拿出了二十二世孫袁德章在1777年所作的 《臥渡橋記》。其中寫道: “吾地之臥渡橋,蓋取諸長橋臥波,便人濟渡,自啟族時有之,不知滄桑者幾何矣。”據 《袁氏宗譜》記載,到了1759年,族人決定在原址 “疊木為梁,架分七進”,建了這一座樓閣式木樑廊橋。 《臥渡橋記》中細細描摹道:臥渡橋匯合雙川,背靠喬木,旁有高聳的杜嶺墓山,在溪的南北樹蔭之間拱起廊橋。正像當年秦有潼關,蜀有劍嶺,實在是一方的安全螢幕障。
袁氏家族在山林里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逐步形成了400餘戶,千餘人口的大村。但天有不測風雲,1921年一場暴雨山洪,袁家岙民房300餘間盡毀,死去200餘人。之後袁家岙重建,臥渡橋按原樣復原。

歷史地位

臥渡橋最特別之處在於橋身構造——— 疊木為梁。這種疊木為梁的木拱橋,在浙南民間被稱為 “蜈蚣橋”,在建築學上稱疊梁拱橋。這種結構,使較短的梁木構件,以穿插擠壓的形式,橫跨較寬的水面,十分穩固,在中國橋樑史上具有極高地位。 北宋名畫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採用的就是這種木拱橋形式。北宋末期,中原地區長期戰亂,木材緊缺,以及木拱橋遠非石拱橋堅固耐久等原因,使得虹橋結構難以在中原立足。之後黃河多次泛濫,曇花一現的虹橋在中原逐漸難見蹤影。
20世紀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首先在浙江南部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橋,塵封900多年的虹橋結構古橋重見天日。目前全國留存下來的疊梁拱橋十分罕見,泰順倖存6座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在寧波屬首次發現,臥渡橋因此令人刮目相看。

千年庇護

奉化多廊橋,臥渡橋既是疊梁拱橋,又是廊橋,橋上的七進廊屋,保護了橋的樑柱,也為過往村民擋風遮雨。橋上設店鋪,當年應是村中一個重要的集市,延續至今,還剩一家小小雜貨鋪,貨物琳琅,是孩子們喜愛圍繞的所在。幾位老人在橋上閒話家常,做著針線活。如今袁家岙村裡的年輕人大多遷居了,留在村裡的多是中老人,以編織竹筐為生,守著這座古橋和古橋上的點點滴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