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料
乾豆絲、臘肉、糍粑、烏雞蛋,白鬍椒粉、鹽、干貝素。特 色
連續2天的早餐都是它了。操 作
1、乾豆絲用水浸泡10分鐘,方便煮軟。2、糍粑切小塊,臘內切片。
3、熱油鍋爆香臘肉至透明。
4、倒入水煮沸,下入豆絲。
5、再次煮沸後下入糍粑。
6、調入調料,打入荷包蛋。
貼士
1、豆絲(武漢及湖北大部分地區叫豆絲、黃岡叫豆膏、鄂州叫餅渣)是湖北的一種特產,這么說可能有點不準確,因為它是經過加工得來的,豆絲就是用大米(也有用碎米,俗稱細米)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或綠豆經過浸泡,然後磨成漿,攤成餅,切成絲,再經過一整天的晾曬而製作成的半成品食品,曬乾後的豆絲可以存放很長時間。2、生活在武漢的人大部分都吃過豆絲,做為這種湖北民間小吃起源已不知如何考證了。
3、豆絲,一是它做起來簡單,本是熟的,只需加進油填以水相煮即可;二是節省柴火,家鄉貧瘠,年年為燒柴發愁,而煮豆絲來得快;三是方便,農村家庭人口多,吃飯時,人不一定能湊齊,時常有兩三人要先吃或後吃,於是一趟一趟地煮。
4、家鄉把做豆絲叫打豆絲。打豆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秋後,一年的勞作已基本完成,於是打豆絲開始了。在大米中摻入黃豆(大約十比一),浸泡半日,以石磨磨成漿,這磨漿大概需要一整天,因為一兩擔大米加黃豆是要時間對付的。第二天,開始整理爐灶,刮淨鍋煙為打豆絲做準備。請來燒火的,請來切豆絲的,燙豆絲的“掌勺”師傅更是請來的。早晨燙豆絲開始了。
5、農村一灶兩鍋。拿出早已備好的松針,將火燒得旺旺的,師傅舀一瓢漿在鍋四周一旋,以掀殼(海貝殼)掀開,蓋上鍋蓋,再在另一口鍋里又旋出一張。這時第一張豆絲也就熟了,師傅雙手揭起放在倒過來的米篩上,讓小孩端出,鋪在木板上,待涼,再切成細絲。
6、攤豆絲是一天的活,那么中午的一餐就請大家吃熱豆絲好了。這種現吃的豆絲不用切,一人就可吃一整張,在鍋里燙時要多給油,要兩面燙烤,把皮燙得黃亮黃亮的,再包上酸菜,吃起來味道真香。至今想起來仍直咽口水。
7、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曬豆絲。秋末冬初,太陽“溫柔”,就是遇上好太陽,豆絲也得曬上三五天。家裡面積小,無法攤開,於是家人挑上豆絲到一二里外的山中“曬石”上曬。曬石是經村里人選擇地形開掘而成的,即揭去土表,劈出大塊而平展的石面。這曬石有半面山大,而且向陽。有曬豆絲自然就有“照看豆絲”,這是孩子們愛乾的活。幾家孩子在一起照看豆絲不僅好玩,更重要的是大家還可吃到另一種豆絲,即以石搭灶,用薄石片做鍋,就地取來乾丫毛做柴烤豆絲。這烤豆絲又脆又香,直接用手抓著吃。烤不厭多,吃不完的裝在衣服口袋裡,隨時記起,即可摸出一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