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送神

臘月送神

古往今來,潮州人家歲末臘月二十四日起,千家萬戶“送神,拜平安”的傳統傳統民俗。

起源

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朝廷為抗禦鄭成功,派平南王尚可喜、總督李棲鳳視察南粵沿海各地,自惠州、潮州直至與福建相接壤的汾水關沿海一帶,被劃為不準人民居住的遷界地區(稱為斥地)。康熙元年(1662年)至五年(1666年),朝廷於潮屬6縣地帶築小堤為界,並築墩台73個,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出遷民告示,著令界外居民一律內遷五十里,一切田園、廬舍概行拆毀,又再增築墩台84個,並設椿欄,嚴禁居民出入。對越界者,一律格殺不赦。

潮州詩人佘元暉悲傷至極,即賦詩云:“萬灶煙深余廢井,千山月冷照孤松,哀鴻遍地歸何日,只索吞聲說舊蹤。”詩句記述了遷界事件中人民離鄉背井之悲慘情景,傳說潮人臨走時,家家戶戶拜諸神上天請玉皇大帝為潮人消除厄運。故此,千家萬戶都備辦禮品“三牲”,香燭紙錢為神餞行,稱謂“送神,拜平安”。

民俗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巡視海界後,即“繪圖上疏,請展復”。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派都統等官員查明遷界詳情,批准恢復重建,讓人民歸回家鄉,由此,許多潮人皆慶幸能重歸故土,人口已比前大減,田園荒蕪。但朝拜神明保佑風俗相沿迄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