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切開引流術

膝關節切開引流術適應症 1.經穿刺沖洗注藥療法數日,全身和局部情況未見改善或改善不顯著。 2.膿液粘稠或纖維蛋白沉積多,不能用穿刺沖洗療法。 3.關節炎由鄰近骨髓炎蔓延引起,骨髓炎需要一併處理者。

術前準備

1.全身套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24小時以上,必要時應給以輸血、輸液等支持療法,以提高身體抵抗力。

2.局部制動在急性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可以遏制病變蔓延、減輕疼痛、防止畸形及關節病理性脫位,多用皮牽引或石膏外固定,前者還可減輕關節軟骨的受壓和壞死。

3.應及早行關節穿刺,既有助於明確診斷,又可以了解致病菌的種類及其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以便選用有效抗生素。

4.病例均應行X線攝片檢查,了解骨與關節破壞情況,以便決定治療方針。

麻醉

根據年齡大小、關節部位和全身情況選用硬膜外麻醉、腰麻或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

2.切口、顯露 膝關節比較表淺,通常在髕骨兩旁作前外側及前內側切口,自髕骨上極平面至脛骨結節平面,切開筋膜和髕骨旁支持韌帶,即可顯露關節囊。後側切口應處於肢體在仰臥時的低位,有利於引流,但容易自動閉合,且可引起小腿後部筋膜間隙感染,僅在必要時才加用後外側或後內側切口作為對口引流。如需作後外側或後內側切口,可用止血鉗從前側切口插入關節腔,從後外側的股二頭肌腱前緣突出,作為對口切開的指標,以免損傷腓總神經。後內側切口需以同法自半腱肌、半膜肌之間切開。

3.切開關節囊、清除膿液 縱行切開關節囊,吸出膿液,邊活動膝關節、邊徹底沖洗,同時檢查關節面破壞情況,並清除腔內所有纖維蛋白滲出物和壞死、脫落的軟骨片屑。根據髖關節切開引流術的同樣原則與措施處理,或縫合關節囊或切開不縫。

術後處理

同髖關節切開引流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