膕動脈擠壓綜合徵

(1)大多為青年人,單例發病,雙側發病者不足l/5。 (3)不能快走.快跑等劇烈運動,但可以慢跑及行走,生活對以自理。 (5)膕動脈造影,在肌收縮時,可能顯示膕動脈扭曲、交細,或阻塞的部位、程度和側支建立狀況。

膕動脈擠壓綜合徵症為青年人小腿疼痛不適引起間歇性破行的重要原因。國外Besmann,s等(1977)複習文獻總計59例,國內也有報告。主要為腮部肌肉異常或動脈迷走引起。肌肉異常有腓揚肌肉側頭起點過高或過度肥大,跖肌起點向內偏移,有少數肌纖維束橫過膕動脈,當肌收縮時引起對膕動脈的擠壓.也有的系肌纖維變性,形成硬結和索帶,在運動時引起肌肉酸痛、乏力和功能減腿。Baker(1972)認為不僅先天性肌解剖異常引起,後天獲得性也有發生。膕動脈迷走,常系膕動脈穿過腓腸肌內側頭,或改行於腓腸肌內側頭與股骨髁之間,當此肌收縮,膕動脈即受到擠壓。由於受擠壓的程度不等,少數症狀較輕,但大多數病人的症狀很重,甚至導致膕動脈內組織增生、機化,終致完全阻塞.但患者常因在慢性發展過程中,產生較多側支循環得以代償,而不致造成肢端壞死。臨床可分為兩類型。I型:膕動脈行程異常,行走經排腸肌內側頭內側。因此腓腸肌收縮時.使膕動脈在腓腸肌內側頭與股骨內髁之間受擠壓.Ⅱ型:膕動脈在正常位置上,被異常起源的腓腸肌內側頭或與內移的跖肌合成的肌束或纖維帶壓迫。其中I型占多數。有學者指出,膕動脈也可以穿插在異常附著的腓腸肌內側頭中而受擠壓。
[診斷]
要依據以下幾點:
(1)大多為青年人,單例發病,雙側發病者不足l/5。年齡為14—32歲,平均年齡為16—27歲。就診時,發病多已數年,但缺乏動脈硬化、糖尿病和外傷等證據。
(2)患肢運動時酸痛、蒼白、乏力和功能障礙等,有時腫脹、足部疼痛和麻木。但休息片刻後即緩解。
(3)不能快走.快跑等劇烈運動,但可以慢跑及行走,生活對以自理。
(4)踝關節主動運動受限,當足跖屈或被動跖屈時,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5)膕動脈造影,在肌收縮時,可能顯示膕動脈扭曲、交細,或阻塞的部位、程度和側支建立狀況。肢體血流圖檢查可發現波幅降低.流入時間延長、重搏波低小或消失等。
[治療]
應根據不同原因,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解除膕動脈壓迫,或摘除動脈內栓子或機化組織。如果病因徹底解除,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