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品及準備
[儀器條件]
探頭頻率3.0-3.5MHz,對腹部表淺包塊可用5.0MHz。使用電子線陣、扇型掃描、電子凸陣等探頭。
[檢查前準備及體位]
需檢查膽囊、胰。腺、胃時按上述器官檢查法準備。與腸道有關的腫塊必要時排便或清潔灌腸後檢查,腹部脹氣明顯者待脹氣改善後再檢查,大量腹水時於抽腹水後檢查,盆腔腫塊待膀胱充盈後檢查。常規取仰臥位,檢查過程中需要採用體位變動,如改用側臥位、斜坡臥位、坐位、立位、俯臥位等,如需鑑別是否為腹膜後的腫塊,可取膝肘臥位。
方法及內容
(1)腫塊檢查:先對腫塊進行捫診,了解腫塊位置、大小、有無活動性、與周圍臟器的關係等。探頭對腫塊進行橫切、縱切、斜切檢查,掃查過程中注意變換靈敏度,必要時採用變換體位、探頭對腫塊加壓、深呼吸、用手推動腫塊、飲水等方法,觀察腫塊準確的位置、形態、大小、輪廓,邊界,內部回聲性質(無回聲、實質性回聲、氣體回聲、無回聲與實質性回聲混合、無回聲與氣體回聲混合、實質性回聲與氣體回聲混合、無回聲與實質性回聲氣體回聲混合等)。
(2)腫塊與鄰近臟器關係:通過上述對腫塊的檢查,可了解腫塊與鄰近臟器有無關聯。此外,對鄰近臟器也應進行檢查,右季肋部的腫塊,要檢查肝右葉、膽囊、右腎、下腔靜脈、結腸肝曲。中上腹部腫塊,要檢查肝、胃、十二指腸、胰腺、腎、腎上腺、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左季肋部腫塊,要檢查脾、胃、結腸脾曲、胰尾、左腎。右腰部腫塊,要檢查肝臟、升結腸、右腎、腹主動脈。左腰部腫塊,要檢查降結腸、脾臟、左腎。下腹部腫塊,要檢查小腸、結腸、子宮及附屬檔案。觀察腫塊是否為鄰近臟器的一部分或位於臟器內,或與鄰近臟器相連而有分界,或與臟器無關。觀察臟器有無轉移性或原發性病灶。腫塊內的血流情況及血流與鄰近器官血供的關係。
(3)腹腔積液的檢查:仰臥位、側臥位時,觀察腹腔內有無範圍可變化的無回聲區,包裹性積液時無回聲區範圍也可無變化。
相關詞條
-
腹膜後纖維化
腹膜後纖維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由法國泌尿外科醫生Albrran在1905年首先報導並使用了腹膜後纖維化這一概念...
體徵 病因 生理 檢查 診斷 -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系指來自腹膜後間隙的各種軟組織腫瘤,但不包括腹膜後臟器的腫瘤。除淋巴瘤外,應行...
疾病概述 疾病原因 疾病體徵 診斷檢查 手術原則 -
腹部腫塊
腹部腫塊是指在腹部檢查時可觸及到的異常包塊。常見的原因有臟器腫大,空腔臟器膨脹,組織增生,炎症粘連及良惡性腫瘤等。腹部腫塊主要依靠觸診檢查。觸診如果發現...
概述 分類 診斷要點 病史 體檢 -
復發性腹膜後腫瘤
腹膜後腫瘤因位置隱蔽早期診斷困難,發現時多屬中晚期,有1/3的病例誤診並接受不正確的治療,所以無論是惡性還是良性腫瘤在外科切除腫瘤術後極易復發及時發現復...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
腹膜後感染與膿腫
腹膜後感染與膿腫(Retroperitoneal Infection andAbscessr),較為少見,常見的病原體是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普通變...
病因學 診斷方法 輔助檢查 病因原理 病理改變 -
腹膜後膿腫
腹膜後膿腫(retroperitoneal abscess)是指發生在腹膜後間隙的局限性化膿性感染。腹膜後膿腫在臨床上遠較腹腔膿腫少見如不能得到及時診斷...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檢查 -
腹膜後間隙出血
腹膜後間隙出血(Hemorrhage in RetroperitonealSpace)乃嚴重腹部損傷的併發症之一。由於常被腹內臟器損傷或其他部位(如腦、...
【基本概述】 【治療措施】 【病因學理】 【臨床表現】 【輔助檢查】 -
腹膜後脂肪瘤
腹膜後脂肪瘤亦稱為原發性腹膜後脂肪瘤,腎臟或原發性腹膜後腹源臟器外脂肪瘤,即不包括發生在腎臟、腎上腺、胰腺等實質性臟器的脂肪瘤。
流行病學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 -
腹膜後疾病
腹膜後間隙出血(HemorrhageinRetroperitonealSpace)乃嚴重腹部損傷的併發症之一。由於常被腹內臟器損傷或其他部位(如腦、胸、...
疾病概述 病因病理 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