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稿
內心醞釀成熟以供表達的詩文構想。
【“腹稿”的由來】
“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轂寫作的故事。《新唐書·王勃傳》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據說,王勃在動筆寫作《滕王閣序》之前,就是先研墨數升,然後以被蒙面而臥,思索一段時間,忽然坐起,揮筆疾書,一氣呵成。
《宋史·徐積傳》中也有關於“腹稿”的記載:“自少及老,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
後來,人們就把預先想好而沒有寫出來的文稿稱為“腹”。
【補】
《新唐書·王勃傳》:“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明李贄《初譚集》:“王勃所至,請託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釋譯: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他寫碑文或讚頌辭時,就先磨好數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據說,他從小聰明過人,七歲就能寫文章,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去世的時候,才二十六歲(有的說是二十九歲)。他的一生雖然很短,他的作品卻為後世所傳誦。有名的《滕王閣序》便是他的一篇代表作。人們把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參看“高朋滿座”)
王勃寫文章的時候,往往不起草稿,也沒有窮思苦想,而是先磨好墨,備好紙筆,有時還喝一點酒,然後蒙頭大睡。等到一醒來,馬上跳下床,拿起筆,一口氣就寫成了,可以不用改動一字。當時人們說,王勃蒙頭而睡時,其實並沒有真睡,而是在構思,在肚子裡起草稿。
在肚子裡起草稿,就叫“腹稿”,也叫“默稿”。宋朝蘇軾有詩道:“袖手獨不言,默稿已在腹。”後謂預先想好而沒有寫出的文稿為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