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燈

因此,從“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不難看出,當時的維吾爾族的畜牧業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哈密維吾爾人《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恰好就是這樣一個有力的證據。 直到現在,有些山區的維吾爾牧民還在用這種“腸燈”照明。

做法

製作腸燈必不可少的就是綿羊或山羊的細腸子、羊內腹油、芨芨草、棉花和煉油鍋等。以前,阿斯甫會親手宰羊,一般會選擇山羊,因為山羊油更容易固化成型,將羊腸子洗淨、把水瀝乾,再把羊腸子切成約二三十厘米的長度,然後,把腸子的一頭用線紮緊,待把腸子吹上氣之後,再把另一頭紮緊。
充滿空氣的羊腸子需要拿到火上烘烤“定型”,以便更好地把動物油脂裝進去。做這個活最好是兩三個人配合著做,一人烘烤,一人把山羊的內腹油拿出來,放進鍋里煉化,另一人將芨芨草切成和備好的腸段一樣的長度,再裹上棉花備用。烘烤完成後,把備好的腸段一頭打開,將裹上棉花的芨芨草插進腸子,然後倒入煉化的山羊油,將腸子倒滿以後,放到一邊晾乾。兩三個小時後,等油脂凝固變得堅硬後,“土法製作的腸燈”就算好了。

相關新聞

“羊腸子真的能做燈嗎?而且還能照明?”近日,一名來自山東的遊客在參觀哈密木卡姆傳承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時,看到圖片上數名維吾爾族男子正在用羊腸做燈時,覺得不可思議。
“直到現在,有些山區的維吾爾牧民還在用這種‘腸燈’照明呢!”看到遊客對此半信半疑,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玉努斯·依布拉音笑呵呵的遊客說。據了解,2010年11月,哈密維吾爾人製作腸燈技術工藝被列入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
酷似蠟燭 但燃燒時比蠟燭更亮
在展出的圖片上,記者看到了製作好的“腸燈”。仔細觀察發現,這“腸燈”的外形酷似蠟燭,大小也和蠟燭差不多大。那么它究竟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為此,記者採訪了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玉努斯·依布拉音,向他打探到了這看似有趣而又神秘的製作方法。
“製作腸燈,必不可少的就是綿羊或者山羊的細腸子、羊內腹油、芨芨草、棉花和煉油的鍋等工具……”能如此熟知“腸燈”的做法,跟玉努斯·依布拉音長期整理蒐集“腸燈”製作的方法分不開。自從2009年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以來,玉努斯·依布拉音和同事們就開始走街串巷的蒐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腸燈”的製作,就是他們進行蒐集整理的項目之一。
玉努斯·依布拉音告訴記者,在蒐集整理中,他們發現,哈密市沁城鄉小堡村的維吾爾族人至今還在使用哈密維吾爾人的“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製作“腸燈”。
據介紹,用土法製作出來的“腸燈”,其形狀和現在的蠟燭差不多,可是燃燒時卻比蠟燭要亮一些,因為是用油脂做出來的,所以在使用時煙氣比較大。由於少數民族居住的氈房,換氣孔都比較大,所以牧民在使用時也感覺不到有多大的煙氣。
“腸燈”製作工藝 可反映出維吾爾族畜牧業水平
聰明智慧的維吾爾族的老一輩人們在畜牧經濟生產過程中,發明創造了“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這種“腸燈”不但滿足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夜晚照明、維吾爾婦女在晚上幹家務和針線活的需求,而且也為他們親朋好友之間舉行麥西來甫等娛樂活動提供了照明。
因此,從“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不難看出,當時的維吾爾族的畜牧業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在畜牧業中,維吾爾人在畜養馬、駱駝、牛、羊和山羊,並進行牲畜交易,換取自己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此外,他們還利用牲畜生產出了馬鞍、皮繩子、皮衣和毛織品,畜產品進行深加工的技術得到了發展。可是,這種深加工生產有時是不分晝夜連續進行的。白天,他們通過陽光進行生產,而在夜晚,他們便用“腸燈”進行採光。
那么,“腸燈”的製作,對於研究維吾爾族祖先的畜牧業歷史又有什麼樣的研究價值呢?
查看唐朝和宋朝的資料,就有維吾爾人從事馬匹交易的記載,以此我們可以得知他們繁榮發達的馬匹市場經濟:公元821年闕特勤(音譯)坐了汗位以後,就曾率2000名部落長老,帶著2萬匹馬和1000峰駱駝晉見唐王。這隻團隊至今為止都可以算作是西域使團去中原晉見帝王的人數最多的使團,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非常大。《烏乾衣子格(音譯人名)王彥德遊歷維吾爾西域記》一書轉載自《回紇帝國》中的一些記述。
總而言之,由史書記載可以看出,維吾爾族的畜牧業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最高的水平。畜牧業經濟繁榮發達民族的畜牧業產品也會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哈密維吾爾人《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恰好就是這樣一個有力的證據。
據了解,在哈密生活的維吾爾人的祖先們,自公元840年額爾渾回紇汗朝沒落,同中亞地區的兄弟民族互相交融同化以後,直到現在,還依然保持著製作畜產品工藝技術。哈密市沁城鄉小堡村的維吾爾族人長期以來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業。直到2001年該村通了電,用電燈照明以後,才開始放棄使用用土法製作的“腸燈”。直到現在,有些山區的維吾爾牧民還在用這種“腸燈”照明。
腸燈製作工藝保護工作已啟動
維吾爾人製作成的“腸燈”,是他們在薩滿信仰時期及拜火、拜太陽時期,通過拜太陽、拜火以及拜光明過程中逐漸發明創造的。這是維吾爾人為人類燈飾製造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可是,隨著現代工藝製作的蠟燭、煤油燈和電燈的越來越普及,維吾爾族祖先創造發明的“腸燈”除了山區的極少數人還在使用以外,絕大多數維吾爾族人都已經不再使用它。於是,掌握這種“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僅僅是通過家族傳人傳播的方式保留至今。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維吾爾族人曾利用腸燈來照明。因此,此工藝瀕臨絕跡的危險。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已經對“民間土法製作腸燈技術工藝”進行了登記、記錄,並對製作工藝流程進行了錄像。此外,還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