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侵襲性大腸桿菌腹瀉

EHEC的主要O抗原為157、26、111。 分離出的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 同其他大腸桿菌腹瀉。

【概述】

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首先於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為菌痢。

【流行特徵】

曾多次引起軍隊、學校、社團及醫院內爆發流行。以O124引起者為多。此外在世界各地均有散發病例。

【病因】

EHEC的主要O抗原為157、26、111。分離出的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目前不斷發現其他型菌株與出血性腸炎的關係。O157∶H,具有含60MD質粒的纖毛,此纖毛能與Henle407細胞粘附。EHEC能產生一種細胞毒素,對HELA細胞非洲綠猴腎細胞均有毒性作用,在腸道能使腸黏膜細胞壞死,引起組織病變。分泌的毒素中有一種稱志賀氏樣毒素,與志賀痢疾桿菌I型產生的毒素相似。

【臨床表現】

由於EIEC侵犯小腸上皮細胞,引起腸壁組織損傷,故產生與菌痢相似症狀,大便可呈粘狀,或帶血,但無里急後重表現。

【治療說明】

同其他大腸桿菌腹瀉。抗菌藥物可選用阿米卡星、慶大黴素、諾氟沙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