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腦機體連結,大腦發育的過程當中,必須與各個自體感受器逐漸有效聯繫,才能讓大腦有效發育。利用神經細胞的Na、K、Cl、Ca等化學離子在細胞膜上的轉運送,造成膜電位(membranepotential)的變化,轉化為電位信號,再經由神經傳導細胞的軸突與樹突互動傳遞neurotransmitter,將大腦與細胞的信號在身體內做交換,完成大腦對細胞乃至於各器官及各系統的交叉影響控制。而這樣的信號交換的過程就稱之為腦機體連結。
名詞來源
腦機體連結最遠可追溯到柏拉圖(Plato,Πλάτeω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首度提出,人的所有行為與心理息息相關,也就是現代醫學的腦細胞變化核磁研究。
經過2200多年的努力,到了18世紀弗洛伊德才將理論總結,闡釋心理變化與行為理論及大腦的關係。就是大腦主宰著身體所有的變化,延伸到今天就是腦主宰著細胞的運營變化,而體細胞同樣也會經由正反回饋等內分泌表達來調節腦的功能表達,這樣的訊號傳遞稱之為「腦機體連結」。
特點
「腦機體連結」雖然被提出2400多年,但是在PCR等分子生物分析技術發達前還是醫學未知探索領域,直到對內分泌(Endocrine)、外分泌(Exocrine)及旁分泌(Paracrine)、神經傳導、骨骼肌傳導、電化學生理等逐步解密,再配合多利羊等DNA克隆技術後,醫生及科學家們才對細胞與大腦之間的雙向控制系統一窺其妙。
機體(器官及細胞)在遭遇攻擊時,會釋放旁分泌(paracrine)及一連串的信號給周圍的細胞及自體感受器,並利用神經上行徑或是血液中的離子,酸鹼等物質將周邊細胞實際情況傳達給大腦,供大腦判斷應變。如果大腦連結率下降,那大腦將無法應變細胞微損害(microinflammation),進而導致疾病甚至癌變(carcinogenesis)。
幹細胞治療及癌細胞免疫療法
癌細胞在形成後,會釋放出偽裝信號,經由腦機體連結通路,上傳大腦,讓癌細胞免於大腦下令的免疫細胞攻擊。例如提高腦機體連結能誘導miR-153阻斷乳腺癌細胞的旁分泌以抑制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也就是腦機體連結上升,將可誘導類似阻斷ECGF的靶向治療效果,但是又沒有靶向治療的副作用。
面對2型糖尿病的間質幹細胞誘導治療,利用自體脂肪細胞體外培養,回輸自體後,需提高腦機體連結來誘導β細胞旁分泌來讓回輸的間質幹細胞定位胰腺,促進胰腺β細胞再生,再回復分泌胰島素分泌的能力,進而治癒糖尿病。
現在各國量子醫學家都在積極成立腦機體連結研究中心,試圖用身體最原始的手段-細胞自愈能力(self-healing),來治療人類所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