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是普魯士王國國王(1840年6月7日—1861年1月2日在位),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 1848年在柏林三月革命的壓力下,被迫召開立憲會議,但隨後予以解散,並頒布了保守的《欽定憲法》。1849年拒絕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所制定的帝國憲法和授予他的德意志皇帝稱號。此後政策越發走向反動,1858年因患精神病,由其弟威廉親王(1861年即位後稱威廉一世)攝政。

基本信息

生平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他的導師主要是一些富有經驗的文官。腓特烈·威廉少年時曾在1814年參加解放戰爭,對抗拿破崙的軍隊。雖然缺少軍人的素質,但他的戰爭經歷,卻對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智力的發展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始終是一個浪漫主義的門徒,他對建築學及風景園林頗有興趣,是當時著名建築家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的老主顧。

他在1823年與巴伐利亞公主伊莉莎白·路多薇卡 (Elisabeth Ludovika von Bayern) 結婚。二人沒有子女。

在他做王儲的時候,內心充滿了浪漫的、保守的信念,他所結交和尊敬的中,就有許多保守派哲學家、文人和政治家。他認為自由主義即意味著革命,他堅決反對19世紀的政治理念以及法國大革命的遺產。

簽名 簽名

1840年他即位後使人們大失所望,因為他完全不願滿足自由派的立憲要求。

1842年他只允許建立三級會議的聯合委員會。

1847年經過長期拖延之後召集聯合會議,但這一會議僅有權批准賦稅和債務,而無權定期舉行會議。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8年3月,1848年革命爆發。這位國王茫然不知所措,想以軍隊鎮壓革命,但阻止不住柏林的巷戰,於是假意向革命投降,他自任政府元首。組成了一個自由主義政府,並召開國民議會和下令草擬普魯士王國憲法。但是,腓特烈·威廉在後來確定自己的地位穩固後,就命令他的叔父布蘭登堡伯爵為首相,將議會遷出柏林,然後命令軍隊包圍並在12月解散議會 。

雖然如此,他仍然支持統一運動。並以比利時憲法為藍本推行溫和的立憲政策,於是,在1849年4月3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邀請他出任統一德國的皇帝,卻被他拒絕。腓特烈·威廉認為自己不能接受“拾取在溝渠上的皇冠”,結果令議會被迫解散。他嘗試成立愛爾福特聯盟議會 (Erfurter Union) ,企圖統一德國而排除奧地利於統一德國之外。

然而,基於奧地利的強烈反對,他被迫放棄計畫,在1850年11月29日簽署奧爾米茨條約,向奧地利投降。

雖然腓特烈·威廉四世反對民主的國民議會,卻沒有恢復官僚統治。他始終成立了一個新的憲法,設定兩會制的議會,由貴族代表上議院,下議院則由民選產生。下議院由所有納稅人選出,但選舉資格則基於繳稅額,所以不能實現普選。憲法容許國王任命部長的權力,並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議會與州份議會,也保證國王能操縱軍隊與官僚。這種制度比以前更為自由,但始終是一種保守制度,讓國王、貴族與軍隊階層掌握大權。這種憲法一直到1918年普魯士王國被廢除後宣告結束。

退位

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墓地 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墓地

他在位的最後幾年是一個反動時期,他竭力消除1848年革命的痕跡。

1857年,腓特烈·威廉被中風影響,身體局部癱瘓並患上精神病。

所以,從1858年開始,他的弟弟炮彈親王威廉出任攝政王,直到兄長在1861年去世。

攝政王后來即位,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