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泡

脹泡

脹泡的出現是一種周期性的可逆現象。在個體發育的某個階段或某些化學物質的誘發下,多線染色體的某些帶紋變得疏鬆膨大而形成脹泡。

脹泡的出現是一種周期性的可逆現象。在一定的時期內,幼蟲的不同組織里會有脹泡的出現、生長和消失過程。

與基因表達

在個體發育的某個階段或某些化學物質的誘發下,多線染色體的某些帶紋變得疏鬆膨大而形成脹泡。最大的脹泡叫做巴爾比安尼氏環。脹泡是基因轉尋和翻譯的形態學標誌,在這裡DNA解鏇呈開放環,RNA的合成很活躍;核糖體排列成多聚核糖體長鏈,多肽鏈的長度有一個梯度,甚至還可觀察到從巴爾比安尼環上新合成的蛋白質分泌顆粒。
在一種搖蚊 (C.pallidivittatus)唾腺前葉細胞的染色體4上,近著絲點處有巴爾比安尼環4,這些細胞能分泌特異的蛋白質顆粒。然而,在另一種搖蚊(C.tentanus)中則沒有巴爾比安尼環4,也沒有這種分泌顆粒。這兩種動物的雜交試驗表明,編碼分泌顆粒蛋白質的結構基因位於染色體4的巴爾比安尼環4上。
在尖眼蕈蚊 (Sciara coprophila)等動物還發現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脹泡──DNA脹泡。3H-胸腺嘧啶核苷和3H-尿嘧啶核苷能摻入這種脹泡。它們是額外的DNA複製區域,其轉錄活性和5-甲基胞嘧啶含量之間有反相關性。

與激素

脹泡脹泡
在雙翅目昆蟲唾腺的正常發育過程中,脹泡的出現是一種周期性的可逆現象。在一定的時期內,幼蟲的不同組織里會有脹泡的出現、生長和消失過程。運用誘導脹泡形成的一些因子,如將蛻皮激素注射到幼蟲或將它加入培養的唾腺中去則會在多線染色體上誘發出特殊的脹泡,所誘發脹泡的大小與所用激素的量有關。這些脹泡也出現在正常發育中,但是在時間上不象激素處理後那樣集中,這可能由於在發育中激素是緩慢釋放的。激素處理 5分鐘之內能迅速誘發一些脹泡稱早期脹泡。例如黑腹果蠅的23E,74EF,75B等。另一些脹泡叫做晚期脹泡出現在激素處理較長時間以後 (4小時以上)這種脹泡的數目較多,約100個以上,其中主要的有62E,78D,22C,63E和82F等。另一方面,激素的處理可使某些原有的脹泡萎縮(例如25AC)。
如果在蛋白質合成受到抑制的條件下(例如用放線菌酮等),使唾腺受到激素處理,仍能誘發早期脹泡,但不能誘發晚期脹泡。這說明早期脹泡的形成不需要蛋白質合成,晚期脹泡的形成可能是早期脹泡基因產物作用的後果。早期脹泡的活性始終依賴於蛻皮激素,一旦除去激素後脹泡就萎縮;而晚期脹泡在沒有激素存在時仍能正常地出現,也說明這一情況。此外,早期和晚期脹泡對蛻皮激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早期脹泡74EF起反應的範圍很寬(可相差500倍,但晚期脹泡(62E)起反應的範圍較窄(僅相差4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