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黃國松,替代醫學醫學博士、教授,1944年出生,台灣台中市人。早年師從苟亞博教授研習脊椎神經的病理變化。因有感於病因的欠缺,遂於1990年開始將經絡學說中的經筋系統結合脊椎神經一同研究。1992年又將四肢結構與生物力學一同結合研究。1993年增加人體結構工程與動態力學對脊椎神經造成的影響再評估。1995年增加血液流變學對結構工程的影響進行複合研究。1995年從大量的臨床病案中總結出臟腑器官與經筋通道的互補影響,並開始以經筋理論指導臨床實踐診療疾病。擅長以徒手治療軟組織傷病及疑難雜病,療效顯著。著有《經筋手療法圖解》、《四肢手療法圖解》等書,學生遍布美國、瑞典、新加坡、俄羅斯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論
椎體錯位引起內臟的病變
椎體錯位引起肌肉的反射痛
一、佛氏皮神經節簡介
(一)佛氏皮神經節圖的說明(前面)
(二)佛氏皮神經節圖的說明(背面)
二、苟氏椎側痛源觸診理論的由來
(一)四肢疼痛的根源
(二)苟氏椎側痛源觸診圖的說明
(三)四肢疼痛的反射表
常用姿勢與手法示範圖
手掌發力區域標示圖
軟組織舒緩區域位置標示圖與名稱
一、位置標示圖與編號
二、編號與軟組織名稱對照表
第二章 枕骨
一、枕骨的檢查方法
二、枕骨移位引起的神經異常
三、舒緩手法
四、枕骨矯正手法
手法-1
手法-2
手法-3
手法-4
手法-5
手法-6
手法-7
手法-8
第蘭章頸椎
一、頸椎神經分布及其病症
二、頸椎矯正前的安全檢查
(一)頸椎矯正的禁忌事項
(二)頸椎安全檢查的手法
三、頸椎神經的異常與皮神經節的關係及症狀和矯正手法
(一)第一頸椎神經(c1)的異常
第一頸椎神經的軟組織舒緩區域
第一頸椎矯正法
手法-9
手法-10
手法-11
手法-12
(二)第二頸椎神經(C2)的異常
第二頸椎神經的軟組織舒緩區域
第二頸椎矯正法
手法-13
手法-14
手法-15
手法-16
手法-17
(三)第三頸椎神經(C3)的異常
第三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域
第三頸椎矯正法
手法-18
手法-19
手法-20
手法-21
(四)第四頸椎神經(C4)的異常
第四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域
第四頸椎矯正法
手法-22
手法-23
手法-24
手法-25
(五)第五頸椎神經(C5)的異常
第五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域
第五頸椎矯正法
手法-26
手法-27
手法-28
(六)第六頸椎神經(C6)的異常
第六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域
第六頸椎矯正法
手法-29
手法-30
手法-31
手法-32
(七)第七頸椎神經(C7)的異常
第七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域
第七頸椎矯正法
手法-33
手法-34
(八)第八頸椎神經(C8)的異常
第八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域
第八頸椎矯正法
手法-35
手法-36
手法-37
一、胸椎神經的分布及其病症
二、胸椎神經的異常與皮神經節的關係及其症狀和矯正手法
(一)高胸(T1、T2、T3、T4)神經異常
(二)高胸區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與反射痛區
(三)高胸區胸椎矯正法
手法-38
手法-39
手法-40
手法-4l
手法-42
手法-43
手法-44
手法-45
(四)中胸(T5、T6、T7、T8)神經異常
(五)中胸區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與反射痛區
(六)中胸區胸椎矯正法
手法-46
手法-47
手法-48
手法-49
手法-50
手法-51
手法-52
手法-53
手法-54
手法-55
手法-56
手法-57
手法-58
(七)低胸(T9、T10、T11、T12)神經異常
(八)低胸區胸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與反射痛區
(九)低胸區胸椎矯正法
手法-59
手法-60
手法-6l
手法-62
手法-63
手法-64
手法-65
手法-66
手法-67
手法-68
手法-69
手法-70
第五章 腰椎
一、腰椎神經的分布及其病症
二、腰椎神經異常與皮神經節的關係及病症
(一)第一腰椎神經(L1)的異常
(二)第一腰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與反射痛區
(三)第一腰椎的矯正手法
手法-71
手法-72
(四)第二腰椎神經(L2)的異常
(五)第二腰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與反射痛區
(六)第二腰椎的矯正手法
手法-73
手法-74
(七)第三腰椎神經(L3)的異常
(八)第三腰椎神經軟組織的舒緩區與反射痛區
(九)第三腰椎的矯正手法
手法-75
手法-76
手法-77
……
第六章 骶椎與髂骨
第七章 臀部運動
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