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弦細

脈弦細

脈弦細註解:細脈 比微脈稍大一點,在指下感覺到只象一根絲線那么小,而且是軟弱無力的。儘管細小,卻始終都可明顯地摸著它,不象微脈那樣模糊不清按:脈來沉細如絲,軟弱無力的,便叫細脈,又叫小脈,主要是氣血兩虛所致。 弦脈多見於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為為其衰敗者。亦可見於老年健康者。細脈多見於氣血兩虛,濕邪。 弦細脈多見於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鬱,或肝鬱脾虛等證。

二十八脈象

苔色:苔色,即舌苔之顏色。一般分為白苔、黃苦和灰、黑四類及兼色變化,由於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所以觀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質。

(1)白苔:一般常見於表證、寒證。由於外感邪氣尚未傳里,舌苔往往無明顯變化,仍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濕潤,常是里寒證或寒濕證。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舌上滿布白苔,如白粉堆積,捫之不燥,為“積粉苔”是由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於溫疫或內癰。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捫之粗糙,稱“糙裂苔”,皆因濕病化熱迅速,內熱暴起,津液暴傷,苔尚未轉黃而里熱已熾,常見於溫病或誤服溫補之藥。

(2)黃苔:一般主里證、熱證。由於熱邪熏灼,所以苔現黃色。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熱結。外感病,苔由白轉黃,為表邪入里化熱的徵象。若苔薄淡黃,為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或舌淡胖嫩,苔黃滑潤者,多是陽虛水濕不化。

(3)灰苔:灰苔即淺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並見。主里證,常見於里熱證,也見於寒溫證。苔灰而乾,多屬熱熾傷津,可見外感熱病,或陰虛火旺,常見於內傷染病。苔灰而潤,見於痰飲內停,或為寒濕內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黃苔或灰苔發展而來,一般來講,所主病證無論寒熱,多屬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為熱極津枯;苔黑而燥,一見於舌中者,是腸燥屎結,或胃將敗壞之兆;見於舌根部,是下焦熱甚;見於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潤,舌質淡白,為陰寒內盛,水濕不化;苔黑而粘膩,為痰濕內阻。

切診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內容,脈診是按脈搏;按診是在患者身軀上一定的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疾病的內在變化或體表反應,從而獲得辨證資料的一種診斷方法。

一、脈診脈診,是醫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脈搏診察脈象。通過診脈,體察患者不同的脈象,以了解病情,診斷疾病。它是中醫學一種獨特的診斷疾病的方法。

(-)脈象形成的原理脈象即脈動應指的形象。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個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與脈相連,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脈管也隨之產生有節律的搏動(因而形成脈搏故能心動應指,脈動應指,心臟有規律的搏動)和血液在管內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周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脈,均匯聚於肺,且肺主氣,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肝藏血,主疏泄,調節循環血量;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因此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脈象的形成,既然和臟腑氣血關係十分密切,那么,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故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1。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現儘管極其複雜,但從病位的淺深來說,不在表便在里,而脈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淺深。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可反映疾病的性質,如遲脈多主寒證,數脈多主熱證。邪正鬥爭的消長,產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2。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脈診對於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久病脈見緩和,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泄久痢而見洪脈,則多屬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疾,煩躁(則病也。如戰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

(三)診脈的部位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三部,即人迎《頸側動脈),寸口,跌陽(足背動脈)。以上兩種診脈的部位,後世已少採用,自晉以來,普遍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主張獨取寸口是《難經》,但當時這一主張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才推廣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於肺而止於肺,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於寸口。另外,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於寸口,所以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誌,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寸關尺分候臟腑,歷代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四)診脈有方法和注意事項1。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因為清晨患者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鑑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不能診脈。

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診脈之前,先讓患者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醫生也要平心靜氣,然後開始診脈。診室也要保持安靜。在特殊的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患者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2體位

要讓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平放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市枕,這樣可使氣血運行無阻,以反映機體的真正脈象。

3。指法

醫者和患者側向坐,用左手按診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診患者的左手。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位置,接著用食指按在關前的寸脈位置,無名指按在關後尺

脈位置。位置放準之後,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接觸脈體。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髒,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

4。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

5。平息

一呼一吸稱一息,診脈時,醫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至數,如正常脈象及病理性脈象之遲、數、緩、疾等脈,均以息計,今天有秒表對診脈有一定的幫助。但平息的意義還不止如此。平是平調的意思,要求醫者在診脈時,思想集中,全神貫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計脈之外,還要做到虛心而靜,全神貫注。

6。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有二:

一為了解五十動中無促、結、代脈,防止漏診。二為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如果第一個五十動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個或第三個五十動。總之,每次診泳時間,以2-3分鐘為宜。

(五)正常脈象正常脈象古稱平脈,是健康無病之人的脈象。正常脈象的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並隨主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正常脈象有胃、神、根三個特點。

有胃:有胃氣的脈象,古人說法很多,總的來說,正常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便是有胃氣。即使是病脈,無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氣。

脈有胃氣,則為平脈,脈少胃氣,則為病變,脈無胃氣,則屬真髒脈,或為難治或不治之徵象,故脈有無胃氣對判斷疾病凶吉預後有重要的意義。

有神:有神的脈象形態,即脈來柔和。如見弦實之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脈,微弱之中不至於完全無力者都叫有脈神。神之盛衰,對判斷疾病的預後有一定的意義。

但必須結合聲、色、形三者,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脈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沖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臨床上胃與神的診法一樣。

有根:三部脈沉取有力,或尺脈沉取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或病中腎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是有生機。若脈浮大散亂,按之則無,則為無根之脈,為元氣離散,標誌病情危篤。

正常脈象隨人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有相應的生理性變化。

四時氣候:由於受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此困人與天地相應,人體受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生理功能也相應地變化,故正常人四時平脈也有所不同。

地理環境:地理環境也能影響脈象,如南方地處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空氣乾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表現沉實。

性別: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婦女婚後妊娠,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年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

體格: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陽脈。

情志:一時性的精神刺激,脈象也發生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此說明情志變化能引起脈象的變化,但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後,脈象也就恢復正常。

勞逸:劇烈運動或遠行,脈多急疾;人入睡之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飲食: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稍緩而無力。

此外,有一些人,脈不見於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稱斜飛脈;若脈出現於寸口的背側,則稱反關脈,還有出現於腕部其它位置者,都是生理特異脈位,是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六)病理性脈象疾病反映於脈象的變化,叫做病脈。一般來說,除了正常生理變化範圍以及個體生理特異之外的脈象,均民各病脈。不同的病理脈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症,我國最早的脈學專書《脈經》提出二十四種脈象,《景岳全書》提出十六種,《瀕湖脈學》提出二十七種,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又增加疾脈,故近代多從二十八脈論述。

脈象是通過位、數、形、勢等四方面來體察。位即脈之部位,是指在皮膚下的深度而言。

脈位分浮沉,淺顯於皮下者浮脈,深沉於筋骨者為沉脈。數即至數,是指脈動的速率,脈數分遲數。一息不足四至為遲,一息五、六至為數。形即形態,包括脈管的粗細及其特殊形象,指下予以辨形,如芤脈似蔥管,動脈似豆等。勢即脈動的氣勢或力量,以辨虛實。如脈來勢大,有力為實,脈動勢小,無力為虛等。

在二十八病脈中,有單一脈與複合脈之別。有的脈在位、數、形、勢方面僅有單一的變化,如浮脈、沉脈表現為脈位的變化,遲脈、數脈表現為至數的變化。這種單方面變化而形成的脈象,稱單一脈。許多脈象要從位數形勢多方面綜合體察,才能進行區別。如弱脈由虛沉小三脈合成,牢脈由沉、實、大、弦、長五脈合成,浮大有力勢猛為洪脈等,這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方面的變化而形成的脈象,稱複合脈。單一脈往往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質,而複合脈則可以從多方面反映疾病的情況,除了上述二十八脈之外,還常出現數種脈象並見的相兼脈。如浮緊。浮緩、沉細、滑數等。

1。脈象分類與主病

(1)浮脈類 浮脈類的脈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脈。因其脈位淺,浮取即得,故歸於一類。

①浮脈

【脈象】: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如水上漂木。

【主病】表證、虛證。

【脈理】浮脈主表,反映病邪在經絡肌表部位,邪襲肌腠,衛陽奮起抵抗,脈氣鼓動於外,脈應指而浮,故浮而有力。內傷久病體虛,陽氣不能潛藏而浮越於外,亦有見浮脈者,必浮大而無力。

②洪脈

【脈象】洪脈極大,狀若波濤洶湧,來盛去衰。

【主病】里熱證

【脈理】洪脈的形成,由陽氣有餘、氣壅火亢,內熱充斥,致使脈道擴張,氣盛血涌,故脈見洪象。若久病氣虛或虛勞,失血,久泄等病證而出現洪脈,是正虛邪盛的危險證候或為陰液枯竭,孤陽獨亢或虛陽亡脫。此時,浮取洪盛,沉取無力無神。

③濡脈

【脈象】浮而細軟,如帛在水中。

【主病】虛證,濕證

【脈理】濡脈在主諸虛,若為精血兩傷,陰虛不能維陽,故脈浮軟,精血不充,則脈細;若為氣虛陽衰,虛陽不斂,脈也浮軟,浮而細軟,則為濡脈。若濕邪阻壓脈道,亦見濡脈。

④散脈

【脈象】浮散無根,至數不齊。如楊花散漫之象。

【主病】元氣離散

【脈理】散脈主元氣離散,臟腑之氣將絕的危重證候。因心力衰竭,陰陽不斂,陽氣離散,故脈來浮散而不緊,稍用重力則按不著,漫無根蒂;陰衰陽消,心氣不能維繫血液運行,故脈來時快時慢,至數不齊。

⑤芤脈

【脈象】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主病】失血,傷陰

【脈理】芤脈多見於失血傷陰之證,故芤脈的出現與陰血亡失,脈管失充有關,因突然失血過多,血量驟然減少,營血不足,無以充脈,或津液大傷,血不得充,血失陰傷則陽氣無所附而浮越於外,因而形成浮大中空之芤脈。

③革脈

【脈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半產、漏下。

【脈理】革脈為弦芤相合之脈,由於精血內虛,氣無所附而浮越於外,如之陰寒之氣收束,因而成外強中空之象。

(2)沉脈類 沉脈類的脈象,有沉、伏、弱、牢四脈。脈位較深,重按乃得,故同歸於一類。

① 沉脈

【脈象】輕取不應,重按乃得,如石沉水底。

【主病】里證。亦可見於無病之正常人。

【脈理】病邪在里,正氣相搏於內,氣血內困,故脈沉而有力,為里實證;若臟腑虛弱,陽氣衰微,氣血不足,無力統運營氣於表,則脈沉而無力,為里虛證。

② 伏脈

【脈象】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主病】邪閉,厥證,痛極。

【脈理】因邪氣內伏,脈氣不能宣通,脈道潛伏不顯而出現伏脈;若陽氣衰微欲絕,不能鼓動血脈亦見伏脈。前者多見實邪暴病,後者多見於久病正衰。

③ 弱脈

【脈象】極軟而沉細。

【主病】氣血陰陽俱虛證。

【脈理】陰血不足,不能充盈脈道,陽衰氣少,無力鼓動,推動血行,故脈來沉而細軟,而形成弱脈。

④ 牢脈

【脈象】沉按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主病】陰寒凝結,內實堅積。

【脈理】牢脈之形成,是由於病氣牢固,陰寒內積,陽氣沉潛於下,故脈來沉而實大弦長,堅牢不移。牢脈主實有氣血之分,症瘕有形腫塊,是實在血分;無形痞結,是實在氣分。若牢脈見於失血,陰虛等病證,是陰血暴亡之危候。

(3)遲脈類 遲脈類的脈象,有遲、緩、澀、結四脈。脈動較慢,一息不足四到五至,故同歸於一類。

①遲脈

【脈象】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於每分鐘脈搏60次以下)。

【主病】寒證。遲而有力為寒痛冷積,遲而無力為虛寒。久經鍛鍊的運動員,脈遲而有力,則不屬病脈。

【脈理】遲脈主寒證,由於陽氣不足,鼓動血行無力,故脈來一息不足四至。若陰寒冷積阻滯,陽失健運,血行不暢,脈遲而有力。因陽虛而寒者,脈多遲而無力。邪熱結聚,阻滯氣血運行,也見遲脈,但必遲而有力,按之必實,遲脈不可概認為寒證,當脈症合參。

②緩脈

【脈象】一息四至,來去怠緩。

【主病】濕證,脾胃虛弱。

【脈理】濕邪粘滯,氣機為濕邪所困;脾胃虛弱,氣血乏源,氣血不足以充盈鼓動,故緩脈見怠緩;平緩之脈,是為氣血充足,百脈通暢。若病中脈轉緩和,是正氣恢復之徵。

③澀脈

【脈象】遲細而短,往來艱澀,極不流利,如輕刀刮竹。

【主病】精血虧少,氣滯血瘀,挾痰,挾食。

【脈理】精傷血少津虧,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而無力;氣滯血瘀、痰、食膠固,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

④結脈

【脈象】脈來緩,時而一止,止無定數。

【主病】陰盛氣結,寒痰血瘀,症瘕積聚。

【脈理】陰盛氣機鬱結,陽氣受阻,血行瘀滯,故脈來緩怠,脈氣不相順接,時一止,止後復來,止無定數,常見於寒痰血瘀所致的心脈瘀阻證。結脈見於虛證,多為久病虛勞,氣血衰,脈氣不繼,故斷而時一止,氣血續則脈復來,止無定數。

(4)數脈類,數脈類的脈象,有數、疾、促、動四脈。脈動較快,一息超過五至,故同歸一類。

①數脈

【脈象】一息脈來五至以上。

【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脈理】邪熱內盛,氣血運行加速,故見數脈。因邪熱盛,正氣不虛,正邪交爭劇烈,故脈數而有力,主實熱證。若久病耗傷陰粗,陰虛內熱,則脈雖數而無力。若脈顯浮數,重按無根,是虛陽外越之危候。

②疾脈

【脈象】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主病】陽極陰竭,元陽將脫。

【脈理】實熱證陽亢無制,真陰垂危,故脈來急疾而按之益堅。若陰液枯竭,陽氣外越欲脫,則脈疾而無力。

③促脈

【脈象】脈來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

【主病】陽熱亢盛,氣血痰食郁滯。

【脈理】陽熱盛極,或氣血痰飲,宿食郁滯化熱,正邪相搏,血行急速,故脈來急數。邪氣阻滯,陰不和陽,脈氣不續,故時一止,止後復來,指下有力,止無定數。促脈亦可見於虛證,若元陰虧損,則數中一止,止無定數,必促而無力,為虛脫之象。

④動脈

【脈象】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

【主病】痛證、驚證。婦女妊娠反應期可出現動脈,這對臨床診斷早孕,有一定價值。

【脈理】動脈是陰陽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氣血衝動,故脈道隨氣血衝動而呈動脈。痛則陰陽不和,氣血不通,驚則氣血紊亂,心突跳,故脈亦應之而突跳,故痛與驚可見動脈。

(5)虛脈類

虛脈類脈象,有虛、細、微、代、短五脈,脈動應指無力,故歸於一類。

①虛脈

【脈象】三部脈會之無力,按之空虛。

【主病】虛證。

【脈理】氣虛不足以運其血,故脈來無力,血虛不足充盈脈道,故按之空虛。由於氣虛不斂而外張,血虛氣無所附而外浮,脈道鬆弛,故脈形大而勢軟。

②細脈

【脈象】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

【主病】氣血兩虛,諸虛勞損,濕證。

【脈理】細為氣血兩虛所致,營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氣不足則無力鼓動血液運行,故脈體細小而無力。濕邪阻壓脈道,傷人陽氣也見細脈。

③微脈

【脈象】極細極軟,按之欲絕,似有若無。

【主病】陰陽氣血諸虛,陽氣衰微。

【脈理】陽氣衰微,無力鼓動,血微則無以充脈道,故見微脈。浮以候陽,輕取之似無為陽氣衰。沉以候陰,重取之似無是陰氣竭。久病正氣損失,氣血被耗,正氣殆盡,故久病脈微,為氣將絕之兆;新病脈微,是陽氣暴脫,亦可見於陽虛邪微者。

④代脈

【脈象】脈來時見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主病】髒氣衰微,風證,痛證。

【脈理】髒氣衰微,氣血虧損,以致脈氣不能銜接而歇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風證、痛證見代脈,因邪氣所犯,阻於經脈,致脈氣阻滯,不相銜接為實證。

代脈亦可見於妊娠初期的孕婦,因五臟精氣聚於胞宮,以養胎元,脈氣一時不相接續,故見代脈。然非妊娠必見之脈,僅見於母體素弱,髒氣不充,更加惡阻,氣血盡以養胎,脈氣暫不接續所致。

⑤短脈

【脈象】首尾俱短,不能滿部。

【主病】氣病。有力為氣滯,無力為氣虛。

【脈理】氣虛不足以帥血,則脈動不及尺寸本部,脈來短而無力。亦有因氣鬱血瘀或痰滯食積,阻礙脈道,以致脈氣不伸而見短脈,但必短而有力,故短脈不可概作不足之脈,應注意其有力無力。

(6)實脈類 實脈類脈象,有實、滑、弦、緊、長等五脈,脈動應指有力,故歸於一類。

①實脈

【脈象】三部脈舉按均有力。

【主病】實證。

【脈理】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邪正相搏,氣血壅盛,脈道緊滿,故脈來應指堅實有力。

平人亦可見實脈,這是正氣充足,臟腑功能良好的表現。平人實脈應是靜而和緩,與主病之實脈躁而堅硬不同。

②滑脈

【脈象】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園滑。

【主病】痰飲、食積、實熱。

【脈理】邪氣壅盛於內,正氣不衰,氣實血涌,故脈往來甚為流利,應指園滑。若滑脈見於平人,必滑而和緩,總由氣血充盛,氣充則脈流暢,血盛則脈道充盈,故脈來滑而和緩。

婦女妊娠見滑脈,是氣血充盛而調和的表現。

③弦脈

【脈象】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病】肝膽病,痰飲,痛證,瘧疾。

【脈理】弦是脈氣緊張的表現。肝主流泄,調物氣機,以柔和為貴,若邪氣滯肝,疏泄失常,氣鬱不利則見弦脈。諸痛、痰飲,氣機阻滯,陰陽不和,脈氣因而緊張,故脈弦。瘧邪為病,伏於半表半里,少陽樞機不利而見弦脈。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病欒脾,亦覺見弦脈。若弦而細勁,如循刀刃,便是胃氣全無,病多難治。

④緊脈

【脈象】脈來繃急,狀若牽繩轉索。

【主病】寒證、痛證。

【脈理】寒邪侵襲人體,與正氣相搏,以致脈道緊張而拘急,故見緊脈。諸痛而見緊脈,也是寒邪積滯與正氣激搏之緣故。

⑤長脈

【脈象】首尾端長,超過本位。

【主病】肝陽有餘,火熱邪毒等有餘之症。

【脈理】健康人正氣充足,百脈暢通無損,氣機升降調暢,脈來長而和緩;若肝陽有餘,陽盛內熱,邪氣方盛,充斥脈道,加上邪正相搏,脈來長而硬直,或有兼脈,為病脈。

(2)相兼脈與主病

相兼脈是指數種脈象並見的脈象。徐靈胎稱之為合脈,有二合脈,三合脈、四合脈之分。

相兼脈象的主病,往往等於各個脈所主病的總和,如浮為表,數為熱,浮數主表熱,以此類推。現將常見的相兼脈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