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定義
全國周圍血管病治療中心李玉珍教授介紹:
1、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是指胸壁、乳房,兩肋緣及上腹部出現靜脈血栓形成,並同時有炎性病理改變的一種常見疾病,亦稱Monder病。
2、我國傳統醫學中無此病名,依據其臨床證候可歸類於 "脅痛"和 "胸痹症"等範疇。《素問・髒氣法時論》說:"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肋下痛"。《靈樞・五邪篇》邪在肝,則兩肋中痛",《素問・痹論篇》亦有:"痹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中第一次提出了"胸痹"之名,"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胸痹候》中談到胸痹成因時認為:“因邪迫於陽氣,不得宣暢,窒瘀生熱"。唐・孫思貌在《千金要方》曾套用針刺療法治療“胸痹”症,“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聖濟總錄》亦曾有治胸痹諸方。之後,各朝代古醫著都有其相同論述。現代醫學認為:胸腹壁淺靜脈是靜脈血栓性疾病中的一部分,是19世紀初,伴隨著對人體整體靜脈血栓疾病的認識而逐漸深化,最後由Mondor氏具體描述而確定診斷名詞。
疾病病因
(一)中醫認為本症多由神志鬱悶,喜憂易怒,情志內傷,復感寒濕外邪或胸腹皮肉傷致成肝氣鬱結,濕熱內蘊,氣滯血瘀互作,致脈道瘀阻不通,而致本症。
(二)西醫認為致成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的原因,可能因患者精神不舒暢,情緒低沉、內向;平素缺乏素質鍛鍊,突然呈受重體力勞動,身體肥胖,上肢過度用力牽拉或胸腹部出汗後遭受寒冷侵襲,或受挫、撞等外傷,直接損傷胸腹部淺靜脈血管壁,造成靜脈壁損傷而致此病。亦有資料認為:本病與口服避孕藥有關,但臨床所見患者多不相符,值得進一步觀察證實。另有原因不明者,亦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疾病症狀
1、首先,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多在患者抬臂上舉或胸腹伸展活動時,感到胸腹壁疼痛而發現。
2、胸腹壁一側出現一條或二條,最多者有四條靜脈呈現紅、腫改變。觸診可沿紅腫區摸到有明顯觸痛的硬韌條索狀物,也有串珠樣硬結。上臂上舉或大範圍活動時,或胸腹壁過伸時,病側胸腹壁疼痛明顯加重。因受累靜琳不同,可呈現直線狀或迂曲狀。開始較柔軟,隨後即增硬。條索狀物與皮膚黏連與深部組織無黏連,可推動。通常病變靜脈與正常靜脈無明顯界限,用手繃緊病變靜脈皮膚時,可見覆蓋受累淺靜脈之皮膚呈凹陷淺溝,條索狀改變尤為明顯。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淋巴結亦不受累。
3、當病變經治療或自然緩解後,受累靜脈表麵皮膚可有暗灰色色素沉著,3周內病變部位常有輕壓痛,受累靜脈可間斷樣變軟或消失。
疾病治療
1、一般治療:
根據病情適時套用鎮靜劑、止痛劑以及局部熱敷等進行治療。
2、手術治療:
經藥物治療後,如硬結索狀物不消,遺留疼痛不適者,可以手術將病變靜脈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