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約生於清朝道光年間,後長年在北京、天津作藝,是改革木板大鼓使之演變為京韻大鼓的名家之一。
歷史
約在光緒六年(1880)後,源出河北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流入京津,盛行一時,因其唱段冗長、腔調呆板、方音濃重、唱詞粗俗,不大適應城市聽眾需要,胡金堂等便思改革,改用北京語言演唱;並從子弟書、京劇等藝術中汲取營養,提高木板大鼓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年間,胡金堂率先移植子弟書書詞《長坂坡》用木板大鼓演唱,演唱對時嗓音清脆,一氣呵成,被譽為“一條線”。他演唱的木板大鼓新曲目,還有《樊金定罵城》、《高懷德別女》等 。而他最擅長的是才子佳人類的抒情段子,如《拴娃娃》、《藍橋會》、《王二姐思夫》、《大西廂》。《大西廂》原是木板大鼓的傳統曲目,他吸收了當時風行一時的蓮花落同名曲目的優長,對其唱詞、唱腔進行了改革,吐字發音改用京音,推陳出新,膾炙人口。
當時,胡金堂多在京津兩地的堂會上演唱。在北京,也在陶然亭西北的窯台野茶館、永定門外四合號茶館等處演唱。在天津,則常在北門西寶和軒茶館演唱。他嗓音甜亮,唱腔優美,韻味醇厚,身段雖不多,唱得卻十分引人。他只有七段曲目,但段段精彩,靠這七段曲目紅了一輩子。
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年輕時曾為唱木板大鼓的胡金堂擔任三弦伴奏。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劉寶全正式拜胡金堂為師,學唱木板大鼓,終於在木板大鼓的基礎上,形成並完善了京韻大鼓藝術。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6月8日《申報·遊藝界》載李斐叔所撰《記劉寶全一夕談》稱,劉寶全曾談到木板大鼓加入三弦伴奏是自胡十開始的:“時有胡十者,善此歌,推為箇中祭酒,其音宏昂,響貫霄漢,人鹹稱之曰‘一條線’。尚往來鬻技於直隸鄉間。一日,下榻逆旅,為其徒溫歌。見壁間懸有三弦,取而彈之。忽悟曰:‘若能於歌時擊鼓奏節外,再襯托以三弦,不更覺動聽乎?立請其伴試之,果覺鏗鏘悅耳,分外精神,大喜。嗣後再登場,輒以三弦佐之,聽者鹹稱新鮮,倍增興趣。此即大鼓書有弦索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