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男,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考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他是清華第3屆文科國防生。3年來,他選修的課程中有20餘門位列第一,他實習過的崗位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路、新聞發布、研究機構等諸多領域和形態。他參與承擔3項國家級重大課題,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奪得全國高校模擬新聞發言人大賽第二名,曾獲得“金長城傳媒獎”優秀學子獎、清華大學“好讀書”獎學金等。
胡澤說自己是從一個“差生”做起的,就好像許三多是從“孬兵”做起的一樣。大一時的他很難找準自己的重心,成績一度低迷,生活也沒有方向感。然而很快他就從這樣的狀態中走了出來,開始對自己有一個漸進式的規劃,“從大的方向上,中文、歷史、哲學、社會學、外交我都有涉及,可以給自己打一個及格分。”作為文科生,他希望讓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兩年過後,這個富有戰鬥力的學生用20餘門課程的年級第一,學年班級第一顛覆了很多人對他曾經的印象。大學前三年,胡澤在所有涉及新聞學理論、軍事學輿論戰等課程上都取得第一名,所有新聞實務、采寫課程均取得年級前三名。他還兼修了英語雙學位,每學期所修學分經常是班上同學的兩倍。
“我還有一個習慣,從港大回來之後更加習慣成自然,上一門課要讀3到4本參考書。”這樣的嚴格要求也使得胡澤的生活過得很緊張。“我的確覺得這3年過得不輕鬆,至少學習方面有一定的壓力,自己有自己的目標。每個學期的學分在35~40,尤其是大二修了雙學位之後。但是沒有那么痛苦,因為真正需要每周花時間的,規劃好之後會發現還有很多剩餘時間做事。”
充實的生活需要科學的時間規劃。胡澤用效率本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又進行中期、學期計畫。他把計畫的執行歸納為一種“習慣”:“計畫剛執行的時候肯定有難度。你會發現兩三天過去,堅持下來就會成了習慣。一旦做成了一個習慣,你就會很自然地做下去,並且找到樂趣。”
“一開始你覺得他表達能力強,善於演說和辯論,後來你會發現他也踏實認真,做學術也不賴”,新法九班的崔瀚文同學這樣描述她對胡澤的印象。胡澤是新生演講比賽二等獎得主,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全軍軍事科研計畫課題和國家“十二·五”規劃全軍首批課題的研究人員。“他能‘言’也能‘行’,說到做到,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崔瀚文說。
作為國防班新法9的一員,胡澤每周早操1次,晚間訓練4次(包括5000米,仰臥起坐100,伏地挺身100,深蹲100,蛙跳100米等)。即便是在香港做交換生期間,胡澤對於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仍未放鬆,參加了香港大學大學堂球隊體育訓練,6000米的大長跑和曲棍球訓練成為他在香港生活的習慣。
“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是選擇一種人生”。胡澤用《秋之華白》里楊之華同志的話描述他和17位新法九的同學選擇的關於軍人的夢想。他和他的同學也同樣在嘗試用大學4年向大家證明:國防生既可以精於學術,也可以強於體育;既可以艱苦拚命,也可以詮釋流行;既可以勤於訓練,也可以長於文藝;既可以是強有力的執行者,也可以是思維敏捷的創造者。“很多人對國防生存在刻板印象,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們很多元,我們有很多面。”胡澤說,“清華國防生的傳統和精神需要我們繼承,也需要我們添加新的理解,拓展它的外延,深化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