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宇[企業家]

胡振宇[企業家]

胡振宇,1993年2月生於江西省九江市,翎客航天創始人。《財富》中文版2014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排行第37位。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曾任科創航天廣州項目組組長。2013年7月在內蒙古科左後旗的一處荒漠成功發射第一枚由大學生自製的探空火箭。在江蘇衛視《非常了得》20140219期節目中,胡振宇公開了其註冊了一家航天公司的訊息,這也是中國首家航天產品製造的民營公司。胡振宇相信民間航天產業的發展,會對整個國家的航天事業有著很積極的作用。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2007年9月,就讀於九江市第一中學
2010年9月,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2011年5月,與科創論壇壇友自製小型業餘火箭
2011年8月,參加全國業餘火箭年會活動於貴州省安順市;
2011年9月,自發組織國內第一個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業餘探空火箭團體;
2012年1月,獲得拓璞電器董事長李衛忠先生支持,計畫獨立製造國內業餘界50kg級最先進的探空火箭;
2012年10月,其團隊開始籌備實驗發射計畫,並向空管部門積極報備;
2013年6月,其團隊由於資金問題,項目團隊成員投票終止探空火箭項目;
2013年7月,歷經一個月的孤軍奮戰,胡振宇獨自完成了探空火箭並於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成功發射
2013年8月,前往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實習,並與愛好者吳曉飛等人成立新團隊;
2013年9月,在江蘇高郵成功進行3000N級-液氧甲醇液體火箭發動機地面熱試車;
2013年10月,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參加了《一席》公益講座,並上台演講;
2013年12月,參加了《快樂藍天下·中國夢想秀》,其現場圓夢失敗的結果引來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
現今胡振宇及其團隊成員仍在進行探空火箭的研究工作,未來的目標是成立國內第一家私營航天公司,並競爭安薩里X大獎。
2014年1月2號註冊翎客航天有限公司。

人物軼事

國中時愛上配火藥炸傷自己

探空火箭及電子設備探空火箭及電子設備

1993年出生,剛滿20歲的胡振宇是華南理工大學一名大四的學生。國中開始接觸化學,迷戀上了爆炸的威力,於是經常偷跑到學校的實驗室“順”一些氯酸鉀、紅磷等化學藥品回家配製炸藥。
爸媽以“不要影響學習”為由反對他搗鼓這些玩意,他就趁著晚上在房間做作業或睡覺時間偷偷地“做炸藥”,把配製好的藥粉裝回瓶子,然後藏在衣櫃、床底等各個角落。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胡振宇頻繁地接觸易燃易爆的危險物品,意外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初三的一天晚上,胡振宇像往常一樣在書桌上配炸藥。他拿著一個扳子往裝著已配製好藥粉的瓶子裡戳,戳第三次的瞬間藥粉劇烈地燃燒,火苗“轟”的一聲從瓶子裡竄出來,他整個身子迅速往後彈開,同時手放開了被融化的瓶子。
看到起火的胡振宇驚慌失措,第一反應大叫:“媽呀!救火。”接著趕緊滅火。直到火被撲滅了,胡振宇才發現自己的手被燒掉了皮,整個手背的肉浮腫像被開水燒過一樣,雙手綁著繃帶過了兩個月。
回想起這次經歷,小伙子後怕之餘卻有幾分得意:“你看,我手上的疤痕就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現在已經是保養得比較好的了,幾乎每個愛好者都有被燒傷的經歷。”
爆炸意外暴露了胡振宇的秘密,自此父母對他嚴加管理。每天出門、回家,爸媽都得把他的書包翻個底朝天,一旦發現有瓶瓶罐罐、藥粉等敏感物品立馬扔掉,神經高度緊張,零花錢一分也不給,更別說“配藥”的自由了。
“你越打壓我我越要做。不搞實驗就學理論看化學書,有時一天坐在凳子上屁股都不挪一下”。高中時,胡振宇非常努力學習化學,自學大學化學,除了化學什麼都不看,嚴重偏科。一次他在物理課上看化學書被老師發現了,老師當眾把他手中的書撕掉。
高三,憑著自己的努力,他考到了化學競賽班。雖然希望通過化學競賽進入重點高校,然而由於壓力太大他在競賽中發揮失常只得了三等獎,想通過化學特長保送到較好學校的美夢成為泡影。之後的半年,他苦練另一項愛好——網球,最終以網球特長生的身份考入華南理工大學,統一分配到工商管理學院。
大學組火箭研究團隊凌晨做測試
胡振宇讀的是工商管理專業,痴迷於火箭的他卻成了化學系最勤奮的學生,經常混跡於各個化學實驗室。大一下學期,他結識了同是火箭迷的華師學生張子林。
2011年,胡振宇在科創論壇的年會上提議組建一個團隊,“目標就是搞個火箭”,希望能把難度提高,做得更有科學意義。
2011年9月,團隊正式成立了。初建時所有的研究都是自費,每個成員都湊一些錢出來,分別研究自己擅長的項目。胡振宇擅長化學,負責發動機的燃料與箭體設計。
11月,團隊研製的第一支小火箭完成,高1.5米。但出於安全考慮,第一次的發射被迫中斷,但胡振宇的研究熱情沒有中止。
12月,他們又研製出了第二支火箭,並且將這次的發射地點設在花都西邊的郊區。挫折再次降臨,火箭點火的瞬間發動機爆炸,做了一個多月價值上千元的測試台一眨眼被炸毀。胡振宇與隊員們心痛不已,幾個月來耗費的心血被狠狠炸飛。
為了做火箭的實驗,胡振宇每天都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到中山大學大學城校區的實驗室。一到實驗室就馬不停蹄地開始工作,做實驗至凌晨兩三點,累了就在實驗室內的摺疊床上睡,躺三四個小時又起來繼續工作,三個月來天天如此。
更為瘋狂的是,凌晨四五點完成實驗,他們就立馬跑到大學城外環的空曠處進行地面測試。
當鋼琴陪練籌錢造火箭引校友捐資十餘萬
前兩支火箭的設備簡陋,做工也較粗糙,即便如此,每支火箭的造價仍需幾千元,這對無獨立收入的學生們來說無疑是筆大數目。
經歷了第二支火箭的爆炸後,胡振宇的團隊已經彈盡糧絕,很少向家裡要錢的胡振宇不得已向爸媽尋求資助。而此時團隊的成員開始氣餒,甚至產生打退堂鼓的念頭。
科創論壇上聚集著一群航天愛好者,會員已達4萬多人,小到國中生,大到50多歲已經結婚生子的中年人,其中中學生的人數占據了大部分。他們有著特殊的愛好,但卻無足夠的資金為自己的愛好買單,胡振宇也遭遇同樣的困境。
第二支火箭發射失敗後,團隊再沒有資金繼續造箭,火箭計畫面臨著中斷的危險。2012年1月,一家公司向他們遞來橄欖枝。
公司的董事長是胡振宇的校友,他表示願意資助這一幫少年,但作為回報,團隊需要為公司做宣傳,包括在箭體上印上公司的標誌。
公司給團隊贊助了16萬研究經費,還為他們提供車床加工器械,很大程度上扶持了這個團隊的繼續運作。
2013年初,火箭的主體基本完成,經過多番努力還是無法取得發射許可,公司在4月停止了贊助,團隊的工作基本停滯,胡振宇只好撤掉了70多平方的工作室,把有關火箭的器材、原材料搬到20多平方米的住處。
“那是最‘苦逼’的時候,”胡振宇說,為了籌集經費,他每天坐一個半小時的車去當鋼琴陪練,一天上三四節課,平均下來一天花費5個小時才能賺50元。他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向董事長校友求情,尋找學校的支持,這些努力都沒有奏效。
直到現在,胡振宇還在教鋼琴補貼費用。贊助畢竟不是無償的,它具有非常強的商業性和目的性,胡振宇也深知這點。他從內心裡渴望能有獨立的收入來支持火箭的研製,而不再需要四處尋找資金。
於2013年7月29日在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發射的探空火箭名為“KCSA-TOP”,又名“拓璞創造號”,“KCSA-YT4”。
其名稱具有雙重意義,KCSA即為國內業餘航天愛好者團體“科創航天”的英文縮寫,而TOP一方面代表了贊助公司“拓璞電器”公司的名稱縮寫,另一方面則體現了該枚火箭的各類參數均達到了國內火箭愛好者領域的最高水平。
胡振宇是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四學生,由於自小情迷化學和炸藥,2011年與航空愛好者組團,開始了業餘探空火箭的研究。經歷了多次製作、調試、發射以及失敗的經歷,2013年他終於把這個重達50公斤的火箭,送上了蔚藍的天空。
KCSA-TOP火箭是胡振宇團隊在2013年初就初步完成的火箭,由於一直無法取得合法的發射證與發射場地,加之4月團隊失去了所有的資助來源,6月團隊解散後依然苦苦堅持的胡振宇再也等不及了。
恰巧,全國科創論壇8月在瀋陽舉辦年會,眾多與他一樣的航天愛好者聚集在一起,考慮到瀋陽和內蒙古很近,他決定把火箭搬過去,設法找場地發射。
在年會前的一個多星期,胡振宇把火箭大卸八塊,連同發射架打包寄往瀋陽。由於物品太敏感,只能通過物流走陸路,前後花費了一個多星期才運到目的地。
胡振宇在瀋陽見到了這幫航天愛好者,其中絕大部分是高中生,這群此前從未見過面的航天愛好者聚在一起,熱情高漲,齊齊為發射獻力。
對他們來說,最關鍵的事情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發射場地。胡振宇提前下載了全國民航航線圖,摸清內蒙古荒漠上很大範圍內沒有航線經過,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科爾沁左翼後旗附近。
2013年7月27日,胡振宇一直在對火箭進行調試,24小時沒有睡覺。
2013年7月29日凌晨4點多,他們把火箭、發射架等幾十公斤重的設備裝箱,用貨車運往發射場地,到達發射場時已近中午12點。
未知的因素太多,胡振宇沒想到的是,在地圖上看發射場是荒漠,去到卻發現那裡還有尚未建好的高速公路。貨車司機害怕被路政罰款,死活不肯拉著他們在未通車的公路上行駛,無奈之下大家只能在路邊下車,最後一行20多人扛著傢伙深入沙漠,步行了三四公里,才終於來到指定的“發射場”。
2013年7月29日下午2點,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一個小土堆上佇立著一支架設好的火箭——KCSA-TOP。20多個小夥伴分散隱蔽在距離火箭一公里開外,“5……4……3……2……1……”隨著對講機傳出的倒數聲,突然“轟”的一聲,火箭衝上高空繼而鑽進厚厚的雲層,消失在小夥伴們的視野外,前後不過10秒鐘的時間。擔任此次火箭發射總指揮的胡振宇隱蔽在離發射點30米遠的土坑裡。

創業團隊

三人團隊的90後leader
與公眾熟悉的“長征”等運載火箭相比,翎客航天的“產品”探空火箭體型更小,長度通常不超過10米,箭體直徑不超過300毫米,有效載荷數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將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里的高空,進行幾分鐘的科學觀測,飛行軌跡直上直下,不需要達到運載火箭的速度,也不需要入軌、釋放衛星等複雜動作。
翎客航空核心成員: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清華大學博士生嚴丞翊(1984年生)負責計算軌道、引進先進技術和總體設計最佳化等;90後火箭愛好者吳曉飛是負責液體發動機的行家;胡振宇是整個團隊的leader,負責固體火箭設計、總體規劃和對外宣傳等工作。
這個團隊中,除吳曉飛每月有5000元工資,胡振宇和曾上過《TIMES》的嚴丞翊都是“給自己打工”。
需要養家餬口的吳曉飛,一開始拒絕了胡振宇的邀約。此後胡振宇陸續接到一些小項目,能夠開工資給他。一想到有報酬又能做喜歡的事,他決定加入。
吳曉飛評價leader胡振宇說,“很多事他能做就搶著乾。一次做測試平台搭建實驗,熬夜作戰,他身上被蚊子咬了幾百個包,我覺得他這個人很值得做朋友,也改變了之前對他的看法,感覺他並不是有些人說的高傲自負不實幹的人。”
“創立探空火箭私人公司,是以前國內沒有人走過的路”,曾留學美國的嚴丞翊說,加入翎客航空,就是想讓離探索宇宙的夢更近一點。
嚴丞翊評價,比自己還小的leader胡振宇,年輕氣盛,難免有脾氣,但做事情很理性,效率也很高。“沒有他,公司項目不可能推進這么快。”他說,“半路出家”的胡振宇對火箭有些方面甚至懂得比他還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