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祥

胡家祥

胡家祥,男,漢族,1954年生,湖北省陽新縣人。現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胡家祥,男,漢族,1954年生,湖北省陽新縣人。現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和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會員。

個人履歷

職 稱: 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單 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審美學原理,文藝心理學,中國傳統哲學。先後講授的課程有:審美學專題研究,文藝心理學專題研究,中國美學史專題研究,氣韻與藝術的形態及其嬗變研究等。現時的碩士生招生方向:文藝美學。

人物生平

自1989年走上高校講台以來,胡家祥教授堅持在哲學、美學、文藝學三個層次展開探索和研究。迄今已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哲學史》、《美術觀察》、《文學遺產》、《周易研究》和《江漢論壇》、《社會科學戰線》、《社會科學》、《學術論壇》、《福建論壇》、《四川大學學報》和《光明日報》、《社會科學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九十多篇,其中為《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的《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美學》《文藝理論》諸專題、《北京大學學報》、《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光明日報》學術版、《文摘報》以及《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新時期黨政幹部學習文集·先進文化卷》、《中國學術年鑑》、《中國哲學年鑑》、《中國文學年鑑》、《中國美學年鑑》等轉載、轉摘約四十多篇次。

成就及榮譽

多次參加國際美學、文藝學和中國哲學會議。先後在這些會議中宣讀了《莊子美學的基本特點及其現代意義》、《簡論“氣韻”範疇的基礎理論意義》、《論氣韻與意境的聯繫與區別》、《建構中國哲學原理的初步思考》等論文,受到與會學者的好評。

十餘年來,先後完成“人:心靈與文化”、“文藝美學新探”、“中國傳統哲學的原理探索”和“美學的人學闡釋”等課題的研究,已經出版的專著有:《心靈結構與文化解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審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齣版,已第五次印刷。2010年修訂版面世)、《志·情·理:藝術的基元》(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五”規劃重點出版圖書——“中國古典美學範疇叢書”之一,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初版,2009年重印)、《文藝的心理闡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初版,2006年再版)、《心靈哲學與文藝美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先秦哲學與美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現時承擔教育部立項資助的課題:“中國傳統美學‘氣韻’範疇的來由、涵義和現代活力研究”,將撰寫系列論文並最終寫成專著出版。

既有成果中,論文《論人類心靈的層次結構》獲江西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6),《志: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獲江西省高等學校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7),《論“弱美”——兼談審美形態學的建構和藝術發展周期》獲江西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8);專著《心靈結構與文化解析》獲江西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審美學》獲湖北省第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3),《文藝的心理闡釋》,獲湖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

主要論文

1.《藝術形式與情感共鳴》,載《學術論壇》1990(6)。

2.《藝術中幾種美學傾向的對立——談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及其它》,載《江漢論壇》1991(4)。

3.《美,作為人的本質豐富性的對象化——關於美學一些基本問題的思索》,載《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1)。人大複印資料《美學》1994(6)轉載。

4.《感性·知性·志性——人類心靈的層次結構》,載《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95(2),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1995(6)轉載。《高校學報文摘》1995(4)轉摘;《文摘報》1995·6·22轉摘;《社會科學報》2000?5?11發表摘要。

5.《審美感與人類其它情感》,載《黃岡師專學報》1995(1)。人大複印資料《美學》1995(7)轉載。

6.《人類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5(1),《哲學動態》等選目。

7.《“任志”才是自由》,載《社會科學》1996(3),《哲學動態》等選目。

8.《志: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3)。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11)轉載。《新華文摘》1997(1)轉載。《文摘報》1997·11·7轉摘。收入《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中國經濟出版社)。

9.《治學貴“真”》,載《社會科學報》1996·12·5。

10.《中國哲學一些範疇、命題的邏輯定位》,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2)。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1997(7)轉載。《新華文摘》等輯目。《中國哲學年鑑》(1998)介紹了該文的基本觀點。收入《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團結出版社)。

11.《論“弱美”——兼談審美形態學的建構與藝術發展周期》,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1)。人大複印資料《美學》1997(10)轉載。《新華文摘》1997(8)轉摘;《文摘報》1997?5?22?轉摘。收入《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中國經濟出版社)。

12.《“人性”三題議》載《江西社會科學》1997(4),《哲學動態》等選目。

13.《文藝問題新釋》,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3)。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1997(11)轉載。

14.《論美的結構》,載《南昌大學學報》1998(2)。人大複印資料《美學》1998(8)等轉載。收入《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寶典》(團結出版社)。

15.《美形成於第二世界——兼評我國當代美學的有關論爭》,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2)。人大複印資料《美學》1998(9)轉載。《北京大學學報》1998(5)轉摘。《文摘報》1998·8·2轉摘。

16.《藝術風格三題》,載《江漢論壇》1998(7)。《高校學報文摘》1998(6)“高校學者論壇”欄轉摘。

17.《藝術批評的性質、標準和基本模式》,載《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8(5)。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1999(4)轉載。

18.《陸(九淵)學之“心”試解》,載《中國哲學史》1999(1)。

19.《走出“內容—形式”劃分法的困境》,載《美術觀察》1999(3)。

20.《人文思考與哲理思辨》,載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9(10)。

21.《中國美學史分期問題管窺》,載《社會科學》2001(3)。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1(5)轉載。

22.《中國美學的“理”觀念述議》,《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4),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2(10)轉載。

23.《藝術思維的內在結構》,《四川大學學報》2002(6)。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編《新時期黨政幹部學習文獻?先進文化卷》(紅旗出版社,2004)。

24.《莊子美學的基本特點及其現代意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4)。人大複印資料《美學》2003(9)轉載,《中國美學年鑑(2003)》收錄。

25.《試辨康德界定審美活動的偏誤》,《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2)。《新華文摘》2004(14)轉摘。

26.《論藝術發展的內部矛盾》,《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3)。《北京大學學報》2004(4)轉摘。

27.《藝術符號的特點和功能》,《江漢大學學報》2005(1)。《文藝理論》2005(8)轉載。《中國學術年鑑》(2005)收錄。

28.《況周頤所謂的“詞境”辨識》,《文學遺產》2005(2)。

29.《中華文化講求生態美的哲學基礎》,《福建論壇》2005(8)。《新華文摘》2005(21)轉摘。

30.《論藝術類型的劃分》,《江漢論壇》2005(9)。《文藝理論》2005(12)轉載。《中國文學年鑑》(2006)收錄。

31.《思想家的素質》,《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10,18。人民網、四川社會科學院網等多家網站轉載。

32.《學術原創中的殊途與同歸》,《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10,30。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學網等三十多家網站轉載。

社會評價

胡家祥教授致力於人文學科的原理建設,選擇從心靈與文化的對應關係上尋找突破口。他在文化哲學中描述了人類心靈的結構圖式,並提出指稱心靈第三層面的“志性”範疇,力圖實現中西哲學的會通;在審美學中堅持以人為本位,一以貫之地解釋審美現象,且提出“弱美”範疇,使審美形態的研究較為周密;在文藝學中別開生面地從科學文化與宗教文化兩種對立傾向的互動影響中闡釋藝術的特點、性質、功能、形態和演變規律等,將文藝心理學、藝術文化學和藝術基礎理論熔為一爐。這些都自成一家之言。儘管人文學科基礎理論的拓展非常困難且不易為學界認同,但胡家祥教授具有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研究還是分別得到相關學科知名學者的肯定或勉勵。這些研究既力圖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又儘可能吸收西方特別是康德以來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因此體現了古今的會通和中西的互澤。

在教學中,胡家祥教授歷來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同時一貫保持隨時答問的習慣,希望所培養的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廣博的學識、敏銳的眼光和嚴密的思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