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華[中國第一號專利發明人]

世界各國在實施《專利法》後,申請第一號專利的發明成果,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一戰時,美國第一個申請的發明專利是獵槍。日本二戰之後實行《專利法》,第一項專利申請是一個精美的骨灰盒。而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的第一項發明專利是一種光學裝置,它的設計發明人就是如東籍的胡國華。 新中國第一件專利申請的發明人。

基本信息

生平

胡國華,如東縣雙甸鎮人。1966年,23歲的胡國華從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物理所工作。1970年,他帶著原研究課題,轉入七機部(後為航天部)二院207研究所,從事光學研究。他所在的雷射組,是我國最早開展現代物理光學研究的單位,起步並不晚,但因科研設備原理新、要求高、產量少,需花大量外匯從國外進口。胡國華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不平靜,於是從1978年開始,他就決心利用業餘時間,設計一套價廉、通用、系統的現代化光學實驗裝置。

然而,設計的路上充滿了艱辛。他遇到的困難是巨大的:沒有助手、沒有經費、沒有廠房,連放置一台新試製的實驗儀器的實驗室也沒有。後來,鄧小平看到了一份內部資料:《技術員胡國華研究光學取得重大成果,目前迫切需要解決實驗室和研究經費問題》,於1980年6月6日作了批示:“方毅、愛萍、躍文:請你們過問此事,這樣的好事,為什麼沒有得到部和國防科委的注意和重視。所需不多,要求不高,國防科委內部應是能夠解決的。”胡國華得到了所、院、部和中央重要負責同志的支持,更加堅定了信念,夜以繼日地進行研製與攻關。一次他為設計復位誤差不超過千分之一毫米的“可復位裝置”,走路想,吃飯也想,與人照面都視而不見。一天夜裡,他設計完成了另一種裝置,因用腦過度,忽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直到次日中午才恢復了視力。

1980年,胡國華終於在家鄉如東縣雙甸農機廠和如皋市電器廠及有關單位支持下,研製出“全息照相和光學信息處理實驗系統”共15套60多種裝置,包括雷射器、防震台,光學和機械部件,可以做全息照相、雷射散斑、圖像頻譜分析、空間濾波、光學信息處理等幾十項現代光學實驗,套用十分廣泛。它可以使模糊的電子顯微鏡圖像或衛星照片變得清晰,例如:可以將一年的《人民日報》存儲在一張80X80平方毫米麵積的照相膠片上;可以促使比電子計算機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光學計算機早日實現等等。這套實驗系統的試製成功,填補了我國光學科研設備的一項空白。這在當時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才能製造和使用。

從1979年到1984年6年間,胡國華先後主持完成了八個較大的研究項目,除上述實驗系統外,還有“醫學圖像光學假彩色技術”、“精密導軌系統”、“陸地衛星圖像的新的光學處理機”等,其中陸地衛星圖像解析度高、速度快、成本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廣泛用於水利工程、水文、地質等領域。

專利法

1983年3月,胡國華獲悉國家將要實行《專利法》的訊息後,立刻萌生了爭取獲得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項發明專利的念頭。

1984年3月29日,天氣格外晴朗。這一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首次實行專利申報的日子。胡國華特意穿上一套新買的西裝,手裡拿著牛皮紙大信封,來到國家專利局。當時國家專利局大樓尚未竣工,他多方打聽,才找到辦理專利申請的地方,那是一排灰濛濛的矮房子,門前還沒有掛牌子。他推門闖進一間小屋,問一位女工作人員:“在什麼地方申請專利?”“就在這門前排隊。”胡國華靈機一動,從提包里掏出紙筆,刷刷寫下了一行大字:“申請專利者在此排隊,第一名胡國華。”寫畢便高舉著這張紙,站到門前。這一招果然奏效,胡國華剛一立定,身邊就嘩啦啦圍過來一群人。原來他們也是申請專利的,有的人甚至在這裡徘徊等候了七八天,如今胡國華成了“排頭兵”,他們便都自覺地排在他的身後。

1985年12月,胡國華拿到了國家專利局頒發的證書,專利號為“85100001.0”。發明名稱:“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胡國華終乾如願以償地成為新中國“第一號專利”獲得者,而載入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