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特聘貴州省文史館館員]

胡剛,字壽山,貴州貞豐人,1885年生,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民革成員。特聘貴州省文史館館員。

人物生平

秉性堅毅,膽識過人。少年時代,常聽長輩談及太平天國事跡,遂萌生反清思想。清光緒二十三年 (1897) 參加白層河厘金總辦吳嘉瑞在貞豐創立的“仁學會”,受到維新思想的薰陶,二十九年 (1903) 與前來貞豐探親的張百麟結識,志同道合,結為知交。嗣後,又與劉楷等參加反清復明組織“同濟公”堂口。三十二年 (1906) 至貴陽,考入通省公立中學,次年 2 月,經平剛介紹,與張百麟、譚景周、楊伯釗、鐘山玉等在貴陽加入同盟會和貴州自治學社,投身舊民主主義革命洪流。貴州自治學社主要領導人張百麟見胡剛忠義果敢,勸其棄文習武,為日後武裝起義作好準備。不久轉入雲南講武學堂第一期步科學習軍事。後因父喪返里,復至貴陽,在正新街開辦“黔南合資會社”。與此同時,還與鐘山玉、白鐵肩、黃烈誠、李澤民、譚景周、王小谷等在貴陽創辦光懿女子國小堂,開貴陽女子入學之先河。

主要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剛歷任貴陽市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特邀代表,民革貴州省委員會委員,政協貴州省委員會委員。 1961 年 10 月,以貴州辛亥革命老人的身份,出席在北京召開的辛亥革命 50 周年紀念大會。胡剛一生效命舊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在貴州光復起義,護國、護法運動和北伐戰爭中屢建功勳。解放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各項政策,為振興貴州獻計獻策,不遺餘力。他精通文墨,書法遒勁,文武兼備,為整理本省歷史文獻發揮餘熱,作出貢獻。遺作《貴州辛亥革命的親歷和見聞》 ( 載於《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十輯 ) 系“三親”第一手資料,對研究貴州辛亥革命史極有史料價值。

1953 年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66 年 7 月 7 日 病逝於貴陽。

人物評價

清宣統三年 (1911) 10 月 10 日 ( 農曆八月十九日 ) ,武昌起義的訊息傳到貴陽,張百麟召集會議,成立十人團委員會,總攬起義計畫,胡剛系十人團成員之一,並被推為軍事委員會委員。負責南廠陸軍的發動工作,以子彈 18 箱約 2 萬多發,槍枝 50 余支,支援南廠陸軍。接雲南獨立電報,同志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張百麟見時機業已成熟,徵得大家同意,於 農曆九月十四日 ( 公曆 11 月 4 日 ) 當晚,陸軍國小學生及新軍官兵首先發難,貴州起義成功,一舉推翻清廷在貴州的封建統治,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胡剛為軍事組成員,並擔任貴州革命軍第三標二營管帶,駐防黔東,在思南、石阡一帶防邊。後受到憲政黨迫害,遂辭去軍職,至銅仁大硐那硃砂水銀廠避難。民國 4 年 (1915) 蔡鍔在滇組織護國軍起兵討袁,胡剛再度出山,擔任軍職,被委為民兵敢死隊長。 1915 年 2 月 15 日,在進攻麻陽袁軍馬繼增部的戰鬥中,胡剛立下戰功。民國 6 年 (1917) 參加護法運動,以靖國軍團長的身份,隨軍赴川,投入重慶戰役和參與攻擊成都的戰鬥。民國 16 年 (1927) ,胡剛任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七軍 ( 後改為四十三軍 ) 副軍長,駐屯鄂西。民國 18 年 (1929) 回黔後,即退出軍界,賦閒省垣,歷屆省政府均敦聘胡剛為顧問。民國 28 年 (1939) ,貴州省政府派胡剛為視察專員,分赴黔東、黔西、黔南、黔北視察所屬各縣政務。他廉政肅貪,對社會治安、民眾生計等問題,陳述己見,對改進當時的貴州政治,起到一定的作用。省參議會成立後,被提名選舉為省參議員。 1949 年,貴陽解放前夕,與盧燾、張彭年、林子賢、郭潤生等同組治安維持會,共策和平解放大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