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天安門老旗手國慶辭世
沒國歌沒護衛獨自升降旗26年 臨終前仍不忘升旗儀式
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已經成為許多人國慶節必做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30年前,沒有奏響的國歌,沒有圍觀的民眾,天安門廣場的國旗一直是由一位供電局的電工胡其俊負責升降。從1951年到1977年,這個“一個人的升旗儀式”一直持續了26年。今年國慶節上午,這位迄今為止擔負天安門升降國旗任務時間最長的“老旗手”因病去世。
胡老的兒子將父親生前珍愛的小國旗放在遺像前
10月1日辭世臨終仍念升旗
昨天,記者走進胡其俊老人的家——一所簡單的民宅,遺照里的老人笑得安詳,絲毫看不出這是一位曾經在天安門廣場主演”了“一個人的升旗儀式”長達26年的升旗手。胡老的家人告訴記者,78歲高齡的胡老一個多月前因心臟病住進了醫院。而國慶節這天,胡老去世了,臨“走”前還念念不忘已經告別了30年的升旗儀式。“他問我們:‘今天幾號啊?’”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胡老的兒
子一度哽咽,“我們告訴他是10月1日,他說了一句‘該升旗了’。”隨後,這位迄今為止升旗時間最長的老旗手安然辭世。老人的子女們表示,胡老原來是北京市供電局裡一名普通的電工,工作勤懇,為人低調。他們只知道父親是在供電部門工作,其他的老人從未提及。直到1993年,胡老的事跡被媒體報導後,他們才知道父親曾負責在天安門廣場升降旗。
無國歌無護衛獨自升旗26年
記者從老人在世時接受媒體的採訪及日後對兒女們的隻言片語中還原出當年升旗儀式的情形。據了解,那時還沒有國旗班,每天只有幾個戰士輪流守衛旗桿。也不是每天都升旗,只有在舉行重大活動及節慶日等特殊時刻天安門廣場才會升國旗。
1949年開始,胡老的師傅陳先生負責在天安門廣場上升降旗。1951年9月30日,胡老得到通知,要求他擔負起升降旗的任務。“記得第一次升旗的時候,我心裡是又高興又害怕。”當時胡老22歲,頭天傍晚,胡老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一會兒起來看一下鬧鐘,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匆忙穿好衣服,騎車半個小時來到廣場,仔細將國旗系好、展平,等天邊的太陽一冒紅,就扳動旗桿下小配電箱上的開關,國旗就緩緩升上天空。“在升旗的這一刻,沒有奏響的國歌,也沒有民眾圍觀,四周就只有我一個人站在旗桿前把國旗升上去。”
他第一個從金水橋上走出來升國旗。如今,這個路線已經成為升旗儀式的正式路線。但對當年的胡其俊來說,那是因為存放國旗的天安門管理處就在金水橋裡面,那是他的必經之路。
他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降下半旗。他先把國旗升到桿頂,然後降下來,約摸停在第二節旗桿的中間位置,就固定了下來。此後,他還特意跑遠了,看看旗子的高度,覺得滿意了才離開。這個獨自琢磨出來的降半旗標準後來成了慣例,並被寫進了國旗法。
他第一個以太陽升降為標準來升旗和降旗,儘管只是目測。這對他來說並沒太多深意:作為一個“業餘”的升旗手,這是最方便和自然的做法,以便讓他既可以升旗,也不耽誤自己的工作。後來,這種做法被延續下來,並且進行了細化。人們甚至動用了科學測量,專門編排了“國旗升降時刻表”,以確定準確的太陽升降時間。
1991年,當國旗護衛隊代替了國旗班負責升旗時,旗台進行了改造,已經不需要翻越護欄才能進入了。胡其俊用過的22米高的旗桿,如今變成32.6米高,升旗的人數也從3個,變成了36個。
“其實對爸爸來講,那時升國旗只是他的一件‘業餘’任務,平時他還得照常在班組裡工作。” 就這樣,胡老的“一個人的升旗儀式”一直持續了26年,直到1977年北京衛戍區部隊“接手”。但之後的每年國慶節,胡老仍要去天安門廣場走走。
班長寫書幕後英雄浮出水面
前天,在胡老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來了兩位特殊的人物——第一任與第八任國旗班班長。“我一直把胡老當作一位前輩來看。”第八任國旗班班長趙新風對記者說,胡老是迄今為止擔任升降國旗任務時間最長的國旗手。1993年,趙新風為寫書收集資料,幾經打聽,了解到1951年到1977年是由供電局的電工胡其俊擔任升降國旗的任務,於是聯絡到胡老,“當時我想將見面地點約在胡老家,可他說‘不用啦,我對天安門熟悉得很’。接著,他就騎著腳踏車來找我了。”
之後,胡老還加入了新風旗幟文化傳播中心下的報告團,每位團員都有一面手掌大的小國旗,可以粘在胸前。胡老的兒子對記者說,老人生前十分珍惜這面小國旗,他們打算讓這面小國旗陪著老人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