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背風坡是指形成地形雨當中的地形降水較少的那一側。因為這一面正好處於暖濕氣流被地形阻擋的背面,因此而得名。背風坡相對而言,植被和動植物資源較少。光熱獲得也較少。因此,背風坡地區比較陰冷。人們的居住分布和建築也較稀散。
雨影效應
1。形成
它的形成是地形阻隔暖濕氣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風坡,水汽聚集併到達一定強度時,就會在迎風坡面形成降水。同時背風坡常年不能接受暖濕水汽作用,以至於蒸發量相對很大,使土壤相對乾旱,植被稀少,人煙稀少。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雨影效應
2。與焚風效應區別
焚風效應是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乾熱的風的現象。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乾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後,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並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乾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亞洲的阿爾泰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東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風出現區。中國不少地區有焚風,比較明顯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東坡,大興安嶺東坡的焚風現象,其增溫影響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氣溫直減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可造成乾熱風害和森林火災。冬季強焚風可引起山區雪崩等。
背風坡主要特點
由於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山地的迎風坡和背風坡常形成不同的自然環境,進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環境。 因此,背風坡與錳鋼坡相比,有以下特點:
1、氣候乾旱
由於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而增溫導致難成雲致雨,降水較少。 植被少,人煙少。例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南緯30到南緯40度範圍段,山的兩側景觀不僅差異大,西側為沙漠景觀。而且動物和植物資源少。比起東側不可同日而語。這正好是西側處於背風坡的緣故。
背風坡的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比迎風坡大。因迎風坡多雲霧雨天氣,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不會過度升高,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強,氣溫不會過度降低。而背風坡正好相反。
2、自然帶位置較低
同一自然帶,迎風坡分布的海拔高些,而背風坡由於氣候的深刻影響,導致分布的自然帶位置海拔相對要低些。 例如,中國的長白山區的同一自然帶位置,北側處於背風坡,其分布位置就較南側低。
3、雪線海拔高度高
由於迎風坡降水多,氣候濕潤些,雪線分布的海拔低些,而背風坡分布的海拔高些。因為迎風坡降水多,更易積雪,水循環更活躍。另一方面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乾燥,積雪更易融化和蒸發,同時降水少,積雪也少。
4、人文景觀稀少
由於迎風坡自然條件更優越,人口、城鎮分布密些,經濟發達些。背風坡由於氣候乾旱些,情況正好相反。 例如中國西北部地區正好位於喜馬拉雅山坡的北側,處於印度洋濕潤氣流來的背風坡位置,大部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還應該注意到,如果是海島山,背風坡是發展海濱欲場的良好地方。因這裡天氣晴朗,雨天少,太陽輻射強。背風坡還是鹽場的最佳位置,因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難成雲致雨,降水少。同時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且大氣乾燥,蒸發強。背風坡海岸還可以作為海上船隻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