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藥膳

傳統醫學認為“藥食同源”,藥即是食,食相當於藥,認為兩者同源、同根、同用、同效,包括“氣”、“味”、“針降浮沉”、“歸經”、“補瀉”等。 為此,由中國著名藥膳專家彭銘泉教授主編,中國彭氏藥膳研究所運用古今藥膳食療方法組織編寫了《中華養生實用藥膳》叢書。 書中配方、功效、製作、食法及宜忌均由中國彭氏藥膳研究所審定並符合藥膳食療的有關標準,具有科學性、實用性、普及性。

內容介紹

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我們的祖先逐漸認識到運用天然食物、藥物來療傷健體、防治疾病的道理。如奴隸社會出現了羹和湯液,後來又製造出了藥用酒;周代已經有了最早的專職營養師——食醫;戰國時代出現了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其中載有相當數量的食療方劑,奠定了食療藥膳的理論基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養老奉親書》則詳細記述了老人飲食保健與治療,是現存最早的老年康復學專著;唐代是我國食療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專辟有“食治”篇,是現存最早的中醫食療專論,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食療、食藥相結合的理論;到了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一部較全面、完整的營養學專著,對後世的食療保健理論及製作技術都產生了深遠的指導作用;到了明清時期,飲食保健著作大量湧現,論述也較前人豐富、全面,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200多種藥用食物,詳細記載了其性味、功效,是中藥專著中的里程碑。
傳統醫學認為“藥食同源”,藥即是食,食相當於藥,認為兩者同源、同根、同用、同效,包括“氣”、“味”、“針降浮沉”、“歸經”、“補瀉”等。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氣味合而食之。其補益作用有明目、烏髮、益智、安神、美容、潤膚、壯陽、益壽等20餘項;治療作用分別有、解表、清熱、化痰、行氣、活血、化瘀、消食等20餘項。
近幾年來,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其保健意識滯後、社會競爭加劇等因素,大量人群進入亞健康狀態,罹患諸如‘富貴病”、“心腦血管疾病”、“月巴胖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為此,由中國著名藥膳專家彭銘泉教授主編,中國彭氏藥膳研究所運用古今藥膳食療方法組織編寫了《中華養生實用藥膳》叢書。該叢書首批推出20冊:《藥膳炮製秘方》、《常見病藥膳》、《便秘病藥膳》、《養心安神藥膳》、《更年期綜合徵藥膳》、《高血壓藥膳》、《滋陰養顏藥膳》、《腎臟病藥膳》、《補腎壯陽藥膳》、《心臟病藥膳》、《婦女病藥膳》、《肝臟病藥膳》、《嬰幼兒藥膳》、《胃腸病藥膳》、《高脂血症藥膳》、《美容瘦身藥膳》、《中老年人養生藥膳》、《肥胖症藥膳》、《糖尿病藥膳》、《風濕病藥膳》。
書中配方、功效、製作、食法及宜忌均由中國彭氏藥膳研究所審定並符合藥膳食療的有關標準,具有科學性、實用性、普及性。其操作方法簡單、便捷,文字敘述通俗易懂。既可作為百姓生活中食療保健的參考書,又可作為烹調愛好者及患者、醫務工作者的工具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